一只四條腿的巨獸緩緩向前移動,它將數米長的脖子伸入天空,尋找可以啃食的樹葉。巨獸的身軀如此龐大,襯得身旁的人類如螞蟻一般渺小。看到這些畫面,電影院內的觀眾和電影中的主角一起瞪大了雙眼,屏住了呼吸。這是1993年的夏天,在全球掀起觀看熱潮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經典一幕。這一畫面就這樣定格,留在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中,也在電影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神奇的是,即使過了32年,依然有新一代觀眾會為銀幕上的恐龍買單。7月2日,“侏羅紀宇宙”系列的第七部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在全球上映。根據票房統計網站Box Office Mojo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12日,這部電影的全球票房已經超過了3.67億美元(約合26.32億元人民幣),進入了2025年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在并不景氣的電影行業,這樣的成績算是相當出色了。
細究起來,《侏羅紀世界:重生》如今的成功,大部分還是要歸功于《侏羅紀公園》這個老牌IP的魅力,對此,《侏羅紀公園》系列的開創者、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及其團隊依舊功不可沒。多年前,他們用先進、精致的視覺技術和頗具特色的劇情,在一眾“怪獸電影”中脫穎而出,開啟了一個科幻大片的新時代。多年后,這種結合了特效奇觀和倫理思考的“侏羅紀美學”,也在不斷被后來的導演借鑒、模仿,保持著恒久的生命力。
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劇照。本版圖/豆瓣
“侏羅紀美學”如何誕生
2027年,與人類共存了多年的恐龍群體正在消亡,僅剩下一小部分生活在熱帶地區。一個由特工、古生物學家、制藥方代表和船長組成的小組前往熱帶島嶼,為的是提取這些幸存恐龍的基因,制造對抗疾病的最新藥物。他們偶遇了被恐龍襲擊的一家四口,兩組人馬冒著危險戰勝了襲擊人類的恐龍,提取了基因,也揭開了制藥方藏在島上的陰謀。
這就是2025年全新上映的《侏羅紀世界:重生》的劇情。這樣的故事,看起來實在是有些套路和無趣。也因為這樣的劇情,《侏羅紀世界:重生》在收獲票房的同時,也受到了毀譽參半的評價。有觀眾認為,電影雖然有著出色的特效,但故事無聊,甚至像是AI編劇的。BBC的影評則認為,該片“氣息陳舊”“刺激感太少”,浪費了斯嘉麗·約翰遜等人組成的明星陣容和精心制作的特效。當然,也有人給予了這部電影足夠的鼓勵。《綜藝》雜志就認為,新電影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還原地展現1993年版《侏羅紀公園》的風采。電影中的一些場景非常接近原版,對特效的使用也是克制的。
看起來,在對老電影的“精準還原”都能成為一種褒獎的當下,回看第一部《侏羅紀公園》的誕生過程,就顯得更有意義。那是在1990年,以《大白鯊》《E.T.外星人》等電影的出色口碑,成為國際一流的科幻片導演的斯皮爾伯格,閱讀了好友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并為其中的內容激動不已。他想以這部小說為基礎,為所有恐龍愛好者制作一部電影,讓人們和恐龍在大銀幕上實現“親密接觸”。換句話說,對于熱衷視覺技術革新的斯皮爾伯格而言,拍攝這部電影,在大銀幕上“復活”一個人與恐龍共處的世界,是最讓他感到激動的事。
此前,在《大白鯊》和《E.T.外星人》中,斯皮爾伯格已經通過模型成功塑造了大白鯊和外星人的形象,也擁有了相對成熟的經驗。于是,他和視覺藝術家、木偶師等人花費了大量精力,制作了精美的實體恐龍模型,準備用于《侏羅紀公園》的實體拍攝。巧合的是,電影制作途中,斯皮爾伯格從特效公司“工業光魔”方面得知,他們已經可以用電腦模擬出極為逼真的恐龍動態效果。這一進步震撼了他,讓他“看到了未來”。經過反復思考,斯皮爾伯格決定,使用實體模型結合電腦技術的方式,完成其中恐龍的戲份。這樣既能保證恐龍造型的逼真鮮活,又能將最新的技術應用于電影工業。這一嘗試取得了成功,電影成品中,那個最為經典的“長脖子恐龍”出場的遠景鏡頭,就是由電腦完成制作的。而那些霸王龍露出尖牙,嘶吼著撲向主角們的恐怖的近鏡頭,則是用人類操作的實體模型拍攝而成的。這些片段,也都成為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而在忙著打磨視覺效果的同時,斯皮爾伯格也堅持著對劇情本身的追求。他的好友、電影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邁克爾·克萊頓,就在電影中起到了對故事本身的把關作用。克萊頓系統學習過文學、人類學和醫學,自己也是一位導演。1973年,世界上第一部使用電腦制圖的電影《西部世界》就是他的處女作。這位“全才”的作家,知識豐富且帶有思辨性,理念也頗為前衛。在《侏羅紀公園》中,克萊頓虛構了一個“樂園”,將人類和用基因技術培育的恐龍置于同一空間之中,提醒著人們警惕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其中,前去“樂園”考察的科學家對倫理問題的激烈爭辯,“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的主題,都顯得頗為前衛、深刻。
除此之外,不同于一般科幻片中的刻板印象,電影中的主角們也都擁有獨特而鮮活的性格。木訥嚴肅的古生物學家格蘭特,輕浮卻又善于思考的數學家馬爾科姆,貪婪而富有童心的樂園老板哈蒙德等人,構成了考察團中復雜生動的群像,不斷撩撥著觀眾的情緒。特效精致,文戲精彩,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侏羅紀公園》以新鮮的美學風格脫穎而出。它以超過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登上了1993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的首位。更重要的是,在1993年的那個夏天之后,《侏羅紀公園》也成為全球少年兒童最熱愛的電影之一。扮演數學家馬爾科姆的演員杰夫·高布曾提到,有人告訴他,自己的孩子看過170多遍《侏羅紀公園》的錄像,一直深深為之著迷。
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劇照。
為何難以超越?
《侏羅紀公園》走紅之后,斯皮爾伯格一直強調,自己拍攝的不是一部“怪獸電影”,它和1933年的美國電影《金剛》,1954年的日本電影《哥斯拉》等“怪獸電影”有本質差別。在他眼中,《侏羅紀公園》的表現方式更接近于一種紀錄片式的還原,一種較為“硬科幻”的講述。“它是一部關于絕種很久的動物,通過神奇的科技,在20世紀重生的故事。”他在關于《侏羅紀公園》的紀錄片中這樣說道。
但客觀來看,《侏羅紀公園》還是和“怪獸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電影中出現實體恐龍就不是斯皮爾伯格的首創。早在1933年的《金剛》中,就有“金剛猩猩”大戰恐龍的鏡頭,只是當時還沒有電腦特效,場景處理粗糙。而在故事方面,《侏羅紀公園》和這些“怪獸電影”也擁有相似的母題。1954年日本版的《哥斯拉》電影,講的就是受到核武器輻射而變異的怪獸哥斯拉襲擊人類的故事。巧合的是,“哥斯拉”變異前的原型,也是侏羅紀時代的遠古巨獸。這些經典的“怪獸電影”,在特效技術尚不存在的時代,就開始思考被科技“異化”的巨獸與人類之間的關系,眼光超前。
導演加里斯·愛德華茲在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拍攝現場。
《侏羅紀公園》完美繼承了經典“怪獸電影”中的視覺奇觀,以及思維上的超前性,并有所發展。而導演斯皮爾伯格創造的“侏羅紀美學”,也在不斷帶給同類型的電影創作者啟發。曾獲得過奧斯卡獎認可的韓國導演奉俊昊就深受這一美學的影響。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漢江怪物》中,奉俊昊講述了漢江邊的一家人和變異的食人魚斗爭失敗的故事。實際上,他是用“怪獸電影”外殼,講述一個頗具隱喻性和社會批判性的悲情故事,兼具了人文思考與觀賞性,也保留了韓國電影長于社會批判的特色。奉俊昊曾提到,他尤其喜歡斯皮爾伯格早期拍攝的驚悚電影《大白鯊》和《決斗》。其另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作品《玉子》,同樣涉及轉基因物種和人類關系的思考,也能明顯看出斯皮爾伯格作品的影響。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奉俊昊這樣的思考能力。科幻電影的經典IP一旦脫離了原創者的掌控,也就很難一直保持原有風格繼續下去。從2001年上映的第三部開始,斯皮爾伯格就不再擔任《侏羅紀公園》的導演。后來《侏羅紀公園》小說作者克萊頓去世,這一IP也沉寂了多年。直到2015年,“侏羅紀”系列才以《侏羅紀世界》為名重新開啟。新電影啟用漫威電影重要角色“星爵”的扮演者克里斯· 帕拉特擔任男主角,并將女主角克萊爾的故事置于劇情中心,強調女性力量的重要。但問題在于,這些改動都是表面上的革新,斯皮爾伯格和克萊頓等人當初所堅持的那種思辨性,在影片中已蕩然無存。這些內核混亂的后續作品雖然獲得了不錯的票房,但也淪為劇情平庸的“視覺奇觀”。
創新是艱難的,甚至連憑執導《侏羅紀世界:重生》而獲認可的導演加里斯· 愛德華茲,也難以走出《侏羅紀公園》和經典“怪獸電影”的影子。愛德華茲本身就是以執導2014年上映的美國版《哥斯拉》成名的導演,他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視覺效果方面不斷進步,卻也難在劇情和表演上做更多創新。熟悉《侏羅紀公園》第一部的觀眾甚至能看出,愛德華茲不斷在新片的劇情中向原版致敬。無論是探險人馬的匯合、組隊方式,“長脖子恐龍”泰坦巨龍驚艷眾人的場面,還是主角們插科打諢、為科學問題爭論的方式,都像是對原版亦步亦趨的模仿。
1993年,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電影《侏羅紀公園》。圖/視覺中國
不知是斯皮爾伯格和他的伙伴們思想太超前,還是如今的電影創作者太因循守舊,不敢表達。總之,迄今為止,獨特的“侏羅紀美學”依舊難以超越。今天,在大銀幕上重新看到恐龍的那一刻,觀眾心中仍會涌起一股純真的悸動。
或許,這才是促使全球觀眾在這個夏天重新走進電影院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紀錄片《重返侏羅紀公園》,導演洛朗·布澤羅
發于2025.7.21總第119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侏羅紀宇宙”的魅力
記者:仇廣宇
編輯:楊時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