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我已經當了爸爸,又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日前,某博主發起了一場創意寫作活動,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歲大爺抽到的是1957年高考作文題《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篇沒有任何華麗辭藻修飾的作文,卻被網友咀嚼出了人性的溫度,直呼“寫得像余華”“看了眼淚忍不住”。
他寫母親生前的勞累:“母親啊,一輩子就沒閑過,天不亮就起,摸著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得永遠是洗得發白,補了又補的衣裳。”
也寫自己的勞累:“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輩子苦力,扛水泥、扎鋼筋、爬腳手架,身上肩上全都是老繭,累是真累,可想想母親當年端那口大鐵鍋的勁兒,想想她凍得發抖還咬牙撐到天亮的樣子,我這力氣就又上來了。”
寫對母親的想念,也寫自己的心愿:“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30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來自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某村的農民。當地村民們稱他為“安老三”,今年六十多歲,當年家里兄弟姐妹一共八個。他讀過高中,當過兵,退伍回家后務農種地,也常去城里打工。
這樣一篇文字樸實的作文,一下子打動了網友。網友們紛紛留言,分享自己對母親的情感,有人表示“讀著大爺們的作文,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平時總是嫌她嘮叨,可現在才明白那是愛的表達”;也有人感慨“大爺們的文字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最能打動人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母親的關系”。
被看見的“草根文學”群像
安大叔并非個例。近年來,這種“草根文學”現象持續升溫。
58歲的農民工劉詩利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以樸實無華的文字講述了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讀書的故事,字里行間是平凡生活里的精神堅守,也讓更多人看到:讀書從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它就藏在每個人對生活的熱愛里。
人民日報刊發: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
“這是春嗎?這不是春。”在田地里,51的農民“沂蒙二姐”呂玉霞隔著屏幕說,“這是年輪循環的波紋, 這是大地睡醒的動人”。質樸又詩意的獨白,讓這位普通農民在社交平臺一夜爆紅。如今,她的賬號已匯聚超200萬粉絲。網友驚嘆:“這是嬸嗎?這不是嬸。這是田間地頭的農民詩人。”
“田鼠大嬸”裴愛民,是位離不開書的西北農民。既種苞谷、麥子、土豆,也“種”詩歌。農忙之余,她寫出了一本20萬字的《田鼠大嬸的日記》。她寫豐收:“呵,月亮老兒,露面了!趕緊啊,月餅獻出來!”;她寫自己:“作為一個正經的莊稼人,夏天不割幾把麥子,秋天不掰幾穗苞谷,心里不踏實。”她說,自己首先是農民,然后才是寫作的詩人,先把莊稼種好,才會有詩。
王計兵,江蘇省邳州市王莊村人,如今在江蘇昆山從事外賣行業。他既是騎著電動車風里來、雨里去的“外賣小哥”,也是出版了《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等兩本詩集的“外賣詩人”。他說,生活待他雖有不如意,但詩歌就是他生命中的光。他寫道:“你不知道我多愛生活”“陽光下,我和所有事物一樣,被溫暖著,并反射著光”。
在河北承德隆化縣寶山營村,“守山大叔”于新偉平時種地、養雞,閑暇時喜歡讀散文詩集,模仿電視節目里的配音。雖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卻張口就是標準的“播音腔”,靠朗誦一首《再別康橋》驚艷全網,獲得近千萬的播放量。
還有山東七旬農民焦方海出版《草根詩集》,用 “沃土為棋盤,棋子是蒜瓣” 描繪農耕智慧;河南農民韓仕梅站在金黃的油菜花田中,用帶著鄉音的語調誦讀詩篇;河北農民岳懷蓮在沙沙作響的玉米地里,將勞作的汗水化作詩行。
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文字,讓大眾看到:在鋼筋水泥與黃土地之間,他們的心里始終住著一個溫柔的精神世界。
被重構的“文學坐標系”:
什么才是“好作品”?
大眾對“草根文學”的感動,足以證明好的內容必須得扎根生活,根植在文明的潛意識里,擁有最廣大人民能夠通感和共情的生命力。而當前的互聯網上卻好像非常缺少這樣樸素的、真摯的、有生命力的情感表達。當下很多流行文章,筆下的文字是凌空蹈虛、不知所謂的,這樣的內容,初看新鮮,常看膩味。
從《草根詩集》到《我的母親》,從田間朗誦到短視頻傳播,普通人的文字正在改寫傳播生態。文化從來不是精英的專利,那些在土地上深耕的身影,那些在工棚里熬夜寫作的臉龐,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時代詩篇。真正的文學,從來不限于書房,更在千萬個真實的生活現場。
“草根文學”的火爆,也折射出當代社會的精神焦慮。當流量追捧 “精致利己主義”,這些帶著汗漬與稻香的文字,用 “笨拙的真誠” 提醒人們:幸福可以是 “蒜農笑開顏”的豐收場景,思念可以是 “墳頭草黃了又青” 的樸素執念。正如網友評論:“他們寫的不是詩文,是生活本身的韻律。” 這種對平凡日子的珍視,對情感本真的回歸,恰是快節奏時代稀缺的 “精神解藥”。
文變染乎世情。大數據時代來了,AI時代也來了,人人都可以花幾分鐘就能“寫”一篇像模像樣的文章甚至論文,但那些真正屬于每個人自己生命的情感、記憶和細節,永遠是大數據和AI替代不了的。
就像“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好文字的閃光肯定是難以掩藏的。畢竟,又有什么表達能夠勝過一位農民工大爺在經歷了生活的艱難困苦后,在文章里面囁嚅著跟母親說“媽媽我想你”呢?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
用文字記錄生活的普通人?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讓更多的溫暖被看見
圖文綜合自新華每日電訊、澎湃新聞評論、央視三農、青島宣傳、視覺中國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