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師傅,又要麻煩你了!”由于膝蓋舊疾,以前,家住蔣家橋小區五樓的劉爺爺每次出門都倍感艱難,但這次不同,他通過物業服務站預約了“電動載人爬樓機”。物業的小張熟練操作設備,穩穩當當地將老人送至一樓。“現在出門看病買菜,再也不懼樓梯了!”劉爺爺的感激溢于言表。這幕溫馨場景,正是歐陽路街道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新模式的生動縮影。
在虹口歐陽路街道,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傳統養老服務面臨挑戰。街道敏銳捕捉到物業企業“近水樓臺”的天然優勢,他們常駐社區,熟悉每戶老人的生活細節,更能實現“快速響應”。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街道開展“物業跨界養老”的創新實踐,不斷優化物業服務內容。
小區門衛室變身養老服務站
走進各小區,門衛室悄然升級為多功能養老服務點。一鍵叫車、一鍵求助的智能設備醒目易用。代買菜、代配藥、代送物品的暖心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解了燃眉之急。居委社區會客廳和物業辦公室里,醫療設備與文娛設施進駐,健康咨詢、法律維權服務近在咫尺。小區空地上新添的便捷座椅和小型健身設施,則成為老人們聊天、健身的社交天地。物業還主動為特殊老人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一個防滑扶手、一處高差消除,細微處盡顯關懷。
智慧賦能,服務“一鍵直達”
全新搭建的“物業+養老”數字鏈,讓養老服務邁入智能時代。老人佩戴的智能腕表或家中安裝的防跌倒雷達、小度智能屏,輕輕一按就能直聯物業門崗視頻通話。歐陽社區專屬小程序整合了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應急援助等多項功能,后臺為3312名老人建立的電子檔案,讓每一次服務都精準匹配需求。志愿者服務APP則高效連接56名專業助老志愿者,線上響應,線下幫扶,為養老服務注入柔性力量。
31項清單,精準對接養老剛需
歐陽路街道通過精準梳理老人高頻需求,制定31項基礎養老服務清單,涵蓋日常生活、應急援助、醫療保健等六大類。從助浴理發、陪醫送藥,到檢查水電、疏通管道,清單成為物業服務的“行動指南”。物業人員發揮“近鄰”優勢,提供“每日一敲門”“每日查電閘”等貼心服務,讓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銘盈餐飲“秋楓食府”累計送出助老餐13461次,寧之瑞家政疏通管道、小修小補459次,電動爬樓機服務高齡老人46次……清單服務推出至今,累計惠及老人超19000人次。天寶第二小區、蔣家橋小區的老人只需輕喚口令,即可與物業中心視頻通話;郵電新村獨居老人享受每日探望;上字裕群小區的高齡老人獲得健康檢測服務……這些延伸服務,讓31項基礎清單有了“溫度”和“精度”。
服務聯盟,織密社區養老網絡
如何將養老網絡織密?歐陽路街道搭建平臺,推動物業企業與長者照護之家、養護院、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深度合作。10家物業企業已在22個小區鋪開服務網絡。物業公司依托安保、保潔、維修等基礎服務,疊加養老增值服務,形成可持續的“服務生態”。2024年以來,僅收費項目就實現營收超35萬元,探索出一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融合的可行路徑。
“物業+養老”模式在歐陽社區生根發芽,不僅創新了社區養老理念,更盤活了閑置資源,凝聚起多元力量,為轄區老人打造了一張“身邊、家邊、周邊”的安心養老網。
記者觀察
“物業管家”成為“養老管家”,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物業人員,這些每天與居民打照面的“老面孔”,如今有了“養老管家”的新身份。他們不再是“修個燈、掃個地”的單一角色,而是成為能精準捕捉張阿姨今天沒下樓買菜、李大爺家電閘該查了的貼心人。這份基于日常接觸建立的熟悉感,是任何外部服務機構短期內難以替代的優勢。31項服務清單像一本清晰的“說明書”,讓物業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而智慧平臺的加持,則讓響應速度從“盡快”變成了“即時”。
這種模式讓“養老不離家”的愿望變得觸手可及,服務就在門衛室,就在手機里,就在每日相見的老鄰居手中。它不僅能解決生活難題,更傳遞了一種“身邊有人、心里有底”的安全感。歐陽路街道的探索證明,破解社區養老困局,用好身邊的“物業力量”,或許是一條值得深耕的實在路徑。
服務廣覆蓋,聯盟再升級
記者獲悉,未來,歐陽路街道將推動“物業+養老”模式覆蓋所有小區,擬邀30家社區單位組建服務聯盟,依托“銀發經濟產業鏈黨建聯盟”,實現資源互通、雙向服務。同時升級服務清單,探索引入AI科技、智能家居等產品,持續優化服務體驗。
記者:徐維晨
圖片:徐維晨、歐陽路街道
編輯:徐維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