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提到儒家的愛,是基于人性的有等差的愛。其底層邏輯其實便是以直相報,其表現形式便是知恩圖報。
所謂以直相抱便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當人有恩于我們的時候,滴水之恩當有權相報;但若有人傷害了我們,那么我們也將以正當的方式對等反擊。其實由此還可引申出一點,有恩報恩,有怨報直,那么若無恩無怨,則只需尋常待之便可,這其實也是儒家有等差的愛的一種體現。
所以儒家為何強調對父母要“孝”,因為若沒有父母的生身養育,我們就無法存于這世間。因此,對于我們來說,父母的恩情大過這世間所有人,因此我們也需要對父母報以這世間最隆重誠摯的感恩,這便是孝。
可見孝,在儒家看來不單單是作為子女的一種義務,亦是一種知恩圖報,是一種發自內心,存在于天性的感恩,亦是一種報恩的行為。因此,儒家不單單提倡父母在世要孝敬,父母去世之后,還需守孝三年。其實古人守孝這三年也并非實打實的三年,一般是27個月,不過頭尾正好虛數三年。
在歷史上大部分朝代公務員都有丁憂制度,所謂的丁憂便是父母去世,官員需要回家服喪三年以盡孝心。這三年官員官員不能離家參與政務,但朝廷依舊發給俸祿。當然,守孝三年亦是表達一種文化。父母如天地,守孝不僅是形式,更核心是借機反省沉淀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但若從仕途角度考慮,在職場上升期離開權力中樞三年,確實前途難卜,而有時候朝堂也因為某些原因離不開某人,因此皇帝便會下旨挽留。但往往被帝王奪情挽留并最終留下來的人,并不會因此證明自己的重要性而被同僚敬仰,反而將會成為自己人生的污點。如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時候,他父親去世了,此時張居正的改革進行了五年,正是推行吃緊的時候,若是他離開權力中樞三年,那么新政極有可能失敗。于是,支持新政的官員便提議萬歷皇帝下旨奪情挽留,于是三道旨意留下了張居正,自此也成為了張居正人生最大的污點。
其實,當年孔子早就對守喪三年是否合理發表過意見了。
宰我曾和孔子說,他覺得父母去世守喪三年太長,其實第一年就夠了。孔子便直接問他:“這三年吃香的喝辣的,錦衣玉服你能安心?”宰我很老實的回答:“安心。”孔子便譏諷他道:“君子守喪,面對美食不覺得香甜,聽聞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都覺得不舒服,所以才不那么做。既然你覺得安心,那你就做吧。”說著孔子氣呼呼的就走了。之后孔子越想越氣,還跟其他弟子吐槽說:“宰我真是不仁。小孩子生下來直到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他宰我對父母的愛都不值三年嗎。”
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法亦是一種知恩圖報觀。孔子認為幼年父母辛勞三年才能讓孩子安然離開懷抱,因此父母離世三年的哀思應是人之常情。因此,守孝亦是守住為人的底線,父母 如此大的恩情都不愿回報,這樣的人又怎能稱得上仁義呢。
正是這種觀念,使得古人往往也以孝道來評判一個人的品行。就如同在三國時期的畢諶是曹操部下的官員,在父母及親人被張邈挾持時,曾向曹操表明自己并無二心,讓曹老板感動涕零。不想,轉頭畢諶就逃回東平了。直到呂布被破,曹操才又擒回畢諶。當所有人都為畢諶的命運擔憂時,曹操卻說:“他既然能孝順她的親人,自然也會忠于君主的,這樣的人正是我所求的。”于是,畢諶非但沒有收到責罰,反而被任命為魯國相。
可見,古人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必然是個有仁義,知恩圖報的人,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壞到哪里去。
但若是一個奸臣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那這個人真的是個奸臣么?或者是歷史上對他有什么誤解呢?由于篇幅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下回繼續聊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