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紅色基因傳承,推動實踐育人與童心關愛融合,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橋南?紅芯育苗”實踐團于7月12日在重慶市江津區橋南社區及陳獨秀舊居開展活動,讓紅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為培育時代新人注入紅色動力。
上午:舊居尋蹤,觸摸百年初心
上午9時,實踐團成員前往陳獨秀舊居進行參觀學習。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建筑,在清晨陽光的映照下更顯莊重。推開帶有銅環的木門,各類珍貴文物在玻璃展柜中有序陳列,無聲地訴說著百年前的風云變幻。
(圖為實踐團參觀陳獨秀舊居。田樹云 供圖)
泛黃的《新青年》手稿上,遒勁有力的字跡依舊能讓人感受到“以筆為刃”的鋒芒;銹跡斑斑的鋼筆,見證了深夜撰稿的堅守與執著;邊角磨亮的皮箱,仿佛還留存著輾轉傳播新思想的風塵。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詳細介紹了1915年陳獨秀在這簡陋書房里創辦《新青年》的歷程,以及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帶領學生上街的壯舉,讓成員們對先輩的革命精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這些不是冰冷的物件,是先輩用理想焐熱的時光?!睂嵺`團成員夏卓妍在參觀過程中感慨道,并在筆記本上寫下“熱血永不冷卻”。參觀接近尾聲時,成員們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的題詞前駐足沉思。團隊負責人高力表示,先輩對青年的期許,正是此次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大家也約定要將上午的所見所感轉化為下午與孩子們互動的生動素材,讓紅色故事能更好地被孩子們理解和接受。
下午:巧手傳情,紅韻浸潤童心
午后的橋南社區活動中心,氛圍溫馨而熱烈。下午2時,紅色故事分享會緩緩展開。實踐團成員展示舊居照片時,孩子們紛紛露出熟悉的神情,有小朋友輕聲表示曾隨家人參觀。成員們順勢向孩子們講述《新青年》喚醒國人的歷程,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陳獨秀先生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啟發他們繼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分享會的尾聲,實踐團成員和孩子們一起誦讀《新青年》發刊詞,清脆的童聲混雜著窗外的蟬鳴,仿佛穿越了百年時光,與先輩的理想產生了強烈共鳴。
(圖為實踐團成員分享陳獨秀故事。田樹云 供圖)
下午4時,分享會的余溫尚未散去,“紅色創意手工”活動準時開啟,實踐團成員展示扭扭棒制作的基礎技法,一步步耐心講解、示范。柔軟的扭扭棒在成員手中靈活變幻,很快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實踐團成員向孩子們提議:“試試用紅扭扭棒做五角星?!?歲的陳諾小朋友認真地將三根紅扭扭棒交叉纏繞,并用黃黏土捏出底座,用稚嫩的行動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意。
在創作過程中,當孩子們遇到難題時,志愿者們并沒有直接代勞,而是耐心引導,比如告訴他們“把黏土搓成圓球當底座更穩”?;顒邮依?,扭扭棒被擺弄時發出的“咯吱”聲與孩子們稚嫩的笑聲相互交織,形成了一曲充滿活力的樂章。
(圖為小朋友專心創作。毛志林 供圖)
橋南社區負責人張鎮薪老師對此感觸頗深:“上午觸摸歷史,下午用巧手和故事種下種子,這才是最生動的紅色教育?!被顒釉诤⒆觽兊臍g聲笑語中落下帷幕,孩子們舉著自己的手工作品,與實踐團成員合影留念,照片中紅色五角星、彩虹花與舊居照片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充滿紅色韻味的畫面。
(圖為活動成果部分展示。毛志林 供圖)
實踐團指導老師謝蓉表示,團隊特意將上午的紅色探訪與下午的童心互動相結合,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看、做、聽”等多種方式,讓紅色基因能夠多維傳遞,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
此次“橋南?紅芯育苗”實踐團的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更讓紅色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這既是一次生動的紅色教育實踐,也是實踐團成員踐行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
紅色精神的傳承,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需要通過一次次具體的實踐,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讓其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心靈,指引方向,讓紅色的火焰永遠燃燒,照亮前行的道路。
通訊員:張淼 董耀智
“橋南?紅芯育苗”實踐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