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產業洗牌與周期調整陣痛后,蜂巢能源正展現出凌厲發展態勢。
日前,行業機構發布的2025年1-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數據顯示,蜂巢能源以10.5GWh的裝機量排名全球第10,同比增長高達110.1%,是榜單中唯一實現三位數增長的企業。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蜂巢能源連續十個月位列TOP10榜單,表明該公司已站穩行業第一梯隊。
蜂巢能源站穩全球TOP10,主要得益于其向國內和國際頭部客戶配套電池數量的快速增長。據蜂巢能源透露,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已經向Stellantis集團配套12.8萬套短刀電池系統,向寶馬MINI配套11萬套電池產品。
不止于此,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還拿下了一家央企的eVTOL電池定點。據悉,參與該項競爭的電池企業有十余家,其中不乏第一梯隊企業,蜂巢能源是最終入圍的三家電池企業之一。
在下一代電池技術競賽方面,蜂巢能源也露出鋒芒,該公司已經拿到寶馬MINI換代車型半固態電池項目獨家定點,目前蜂巢能源已經建成2.3GWh半固態電池產線。
據電池中國了解,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動力電池出貨量達到16.6GWh,在7月10日于南京舉辦的蜂巢能源2025全球合作伙伴峰會上,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表示,該公司今年將沖擊47GWh交付目標,這意味著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下半年該公司將要交付30GWh電池。
從成立之初的“高歌猛進”,到大浪淘沙階段的經營陣痛,再到2025年重回頭部陣營,進入增長快車道,作為蜂巢能源董事長的楊紅新,在供應商大會上不僅直面回應了企業發展之初的痛點和走過的“彎路”,還對涅槃之后的蜂巢能源戰略規劃、差異化競爭、前瞻技術布局,以及未來發展進行了更為清晰的思考與分享,并預計到2026年,蜂巢能源將實現扭虧為盈。
01
練內功
持續降低制造成本,業績不斷改善
當被問及“蜂巢能源2026年將要實現扭虧為盈的底氣來自哪里”時,楊紅新直言,過去蜂巢能源一直不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成本太高。一是過去基于對市場需求的預判,新產線、新項目太多,導致停復產較多,“很多產線停停做做,新產線爬坡時間又長,這是過去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閑置產線多,導致產能利用率低,閑置產線折舊導致虧損加大。
為此,蜂巢能源向精益生產轉變,通過技術、制造、采購來降本。刀刃向內的變革已經取得積極效果。據統計,蜂巢能源的報廢率同比下降了28%,一次良率超過了90%,呆滯庫存2024年降低了62%,2025年預計會繼續下降34%。
楊紅新表示,隨著蜂巢能源近年來不斷提升產線和產能利用率,疊加新一代產線整體設計成本下降了14%,閑置產能折舊降低,將使得該公司過去高昂的制造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當然,實現盈利更為重要的是憑借產品優勢,不斷壯大客戶朋友圈,從而實現確定性的訂單增長。
據楊紅新透露,今年蜂巢能源在動力領域新配套車型將超過25款,同時新開拓車型預計將超過45款,全年動力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42.8GWh,同比增長78%,“上半年月度出貨量維持在3GWh左右,(從配套車型訂單需求來看)預計9月份將突破4GWh,11月份將突破5GWh。”
以短刀電池為例,短刀電池目前已經成為市場主流電芯品類之一,近年來包括長城、吉利、廣汽等多家車企,以及電池企業開始重點布局。
作為短刀電池的開拓者,蜂巢能源預計今年其短刀電池累計交付量,將突破100萬套。截至今年6月底,該公司短刀電池累計交付量已經突破60萬套。
02
差異化打法
提前布局細分賽道,破解行業內卷
據統計,今年1-5月,蜂巢能源在國內的插混電池和三元電池等細分市場,裝機量排名分別為第三和第四。
當前,動力電池內卷、價格戰日趨激烈,面對這一局面,蜂巢能源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對現有產品“加量不加價”;另一方面繼續積極通過差異化競爭,尋找高利潤場景賽道,實現盈利持續改善。
楊紅新表示,2025年,蜂巢能源將圍繞“領蜂2030”戰略,在發展路徑上,堅持“以海外為翼”積極拓展全球市場,讓領蜂的技術和產品走向世界舞臺。
據電池中國獲悉,除了已經開始大規模向Stellantis集團、寶馬MINI供貨,蜂巢能源今年在動力領域新拓展了Vinfast、現代起亞等海外客戶。楊紅新表示,今年1-5月,該公司電池海外出貨量同比增長317%,在TOP10電池企業中增速第一,預計全年其海外出貨量將同比增長94%,占蜂巢能源全年總出貨量的26%左右。
此外,蜂巢能源儲能產品已進入歐洲、中東、亞太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累計項目已超200+個,遍及30余個國家,預計2025年全年其累計銷售可達5GWh,2026年將達到8GWh。
技術路線上,蜂巢能源堅持三元、鐵鋰并進,根據不同場景需求優化布局,實現技術互補、效益最大化。對此,楊紅新表示,增混車型電池包做大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對于搭載50度電以上的高端增混車,三元電池優勢明顯,而目前這一市場門檻高、競品少,蜂巢能源在這一技術領域中優勢明顯。
在產品策略上,蜂巢能源堅持純電與增混同行,全方位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構建更完善的產品矩陣。
蜂巢能源高級副總裁、技術中心主任張放南表示,面對市場競爭,蜂巢能源EV+PHEV+HEV全面發力,打造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差異化的蜂行短刀電池、龍鱗甲電池、遠路電池、堡壘電池,以及大刀儲能電池“4+1”產品品牌,實現全場景覆蓋。
其中,針對增混場景,蜂巢能源推出了現階段全球最大電量的增混電池——“堡壘電池”2.0:帶電量達到80KWh,支持400km+超長純電續航,能量密度188Wh/kg;且具備6C超級快充,僅需8分鐘即可完成30%~80%SOC的充電,大幅提升了出行便利性。
進階版蜂行短刀:通過負極微晶重組技術、低粘超導自修復SEI電解液、多重溫控技術以及熱復合飛疊工藝等多項核心技術,實現超充6C快充的條件下,電池安全和長壽命也得到充分保障。
龍鱗甲電池2.0:采用高集成“三明治”結構,上下殼體與電芯粘接,Z向釋放5~8mm,體積利用率提升2~4%,電量高達65kWh,采用800V架構,具備5C充電,保證高溫55℃下熱失控相鄰不蔓延。
半固態電池方面,蜂巢能源第二代半固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
此外,蜂巢能源還突破了末端快充技術,短刀電池支持末端快充,通過多因子融合充電策略,80%SOC以上充電縮短25%。
03
電池領域仍是“馬拉松”競賽
市場格局仍未定
今年以來,整車、電池企業都在押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并逐漸形成“超充和固態是電池技術的進化方向”的判斷。
從實現路徑上,疊片或將是實現超充和固態電池量產的“最優解”。以固態電池為例,由于固態電解質脆,易斷裂,不論是氧化物、硫化物還是鹵化物,疊片都是目前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唯一技術路線。
值得一提的是,蜂巢能源在創立伊始,就堅持疊片工藝,并已經迭代到第三代——熱復合飛疊技術,生產效率、良率都處于行業領先水平,這也為蜂巢能源在超充、固態賽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蜂巢能源已經在短刀超充、增混超充,以及末端真快充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底蘊和應用經驗,同時在半固態領域已經獲得寶馬MINI、央企eVTOL等客戶的認可。當疊片工藝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主流工藝時,蜂巢能源過去多年積累的優勢,或將成為扭轉市場格局的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