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鳴)白手起家的清華園、風乎舞雩的西南聯大、不曾有答的越洋書信……7月19日,話劇九人民國知識分子戲劇《對稱性破缺》將再次來到江蘇大劇院。三位演員,八十年跨度,四十多個場景,為觀眾演繹教育史上的傳奇——西南聯大的故事。
1937年,日寇侵華,平津陷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內遷至湖南,合為長沙臨時大學。次年春,因戰火席卷,又遷昆明,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是誕生于顛沛流離中的臨時大學。然而,在這樣困窘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卻培養出無數各領域的人才,在教育史上留下煊赫的聲名。成就如此輝煌奇跡,因由很多,其中尤為緊要的,便是時任西南聯大常務校長的梅貽琦先生的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集中了三校近兩百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也正是這群人,在戰時的艱苦條件下,竭盡所能治學教書,使高等教育得以存續。
“對稱性破缺”是一個科學概念,也是對命運的隱喻。在戲劇《對稱性破缺》中,三位物理學家葉啟蓀、吳大有、瞿健雄,他們各自的人生看似交集有限,卻因“科學”二字而緊密關聯。從民國十三年到21世紀,從長衫到西裝,從少年到蒼老,從開宗立派到風雨飄搖,從一顆星到一片海。
劇中“棱鏡”一篇,正如其名,更是以吳大有的24小時,折射出了整個西南聯大跌宕起伏、顛沛浪漫的生活群像。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是九人系列作品中時空感最為厚重的一部,也是舞臺手法最值得細道的一部。
《對稱性破缺》的舞美核心,是一座橫亙于舞臺的長尺,擁有一左一右兩個游標。游標卡尺是理工科研究中常見的工具,這一設置使得舞臺空間打破了傳統設置的同時,也在視覺意義上更契合科學的主題。
游標卡尺上綴連著書頁,隨著劇情的發展,時間從1924年開始一點點向前推進,游標從起點推至終點,主人公們從意氣少年變成耄耋老人,記錄他們故事的一張張舊紙也終于連成了長卷。隨著時間由遠及近,掛在尺子上的紙張從古舊發黃、慢慢變至潔白如新,使這一條時間的河流真正擁有了時間的顏色。
(江蘇大劇院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