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11日,在上海安亭,第一輛組裝的桑塔納(參數丨圖片)緩緩駛下生產線。在中國工程師略顯生疏的操作下,德國人用精密圖紙與復雜的零部件,換走了東方沉睡的龐大市場。
之后,越來越多的合資品牌誕生,德系車、日系車、美系車、歐系車、韓系車陸續進入中國,中國汽車產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啟蒙年代正式開啟。在多年的合資壟斷下,消費者默默達成了一個共識,合資的車型、合資的技術就是最好的。
然而,四十余年過去,中國汽車產業的“以市場換技術”已經成為過去。
就在7月15日,寶馬宣布與中國科技企業Momenta合作,將聯合開發面向中國汽車市場的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
這不是孤例。奔馳、奧迪也早已躬身入局,除了BBA外,東風日產、凱迪拉克、本田中國、一汽豐田……這些曾經代表汽車工業金字塔尖、以技術護城河自傲的品牌,竟在短短數年間,整齊劃一地集結于中國智駕企業的懷抱。
從“以市場換技術”到“合資品牌技術求援中國智駕企業”這一過程中,一場沒有硝煙,卻決定生死存亡的權力更迭已經悄然開始。
巨頭光環失色:
銷量失速與智駕短板下的“技術求援”
在宣布合作時,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寶馬獨有的產品理念、智能駕駛之道正在與中國卓越的數字科技深度融合,為中國用戶打造擁有寶馬DNA和中國智能的純粹駕趣。”
這句話背后隱藏的正是寶馬的不足之處,仔細分析后便會發現,寶馬的優勢是駕駛樂趣,而中國企業擁有卓越的數字科技正是他們缺失的東西。
所以“為中國用戶打造擁有寶馬DNA和中國智能的純粹駕趣”這句話,翻譯成商業世界的殘酷真相,其潛臺詞就是:“我們搞不定智能化,只能靠你們幫忙。”
這絕非危言聳聽,冰冷的數據才是最無情的處刑書,在2025年上半年,寶馬中國的銷量僅為317862輛,雖然是寶馬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但銷量卻同比下滑了15.5%,降幅也達到了寶馬全球各市場之最。
除了寶馬之外,奔馳的日子也不好過,在2025年上半年,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達29.32萬輛,同比下滑14%。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搭載成熟高階智駕的中國新能源品牌,如鴻蒙智行、小鵬、理想等,其銷量處于增長趨勢中,這不是周期性波動,而是消費者用真金白銀進行的“技術大審判”。
畢竟智能駕駛輔助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硬性需求,根據地平線機器人招股書,2023年到2030年,中國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8.1%,預計到2027年,將有一半的智能汽車搭載高階智能駕駛輔助,預計到2030年,這一占比將會超過80%。
事實也確實如此,過去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通常只會搭載到20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上,而到了2025年年初,比亞迪、長安等企業率先喊出了智駕輔助平權的口號,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已經逐漸成為10萬元級別車型的標配。
過去我們買車,更多的是考慮好不好開、省不省油,而現在許多人買車,需求已經變成了智能化水平如何?帶不帶智能駕駛輔助?座艙體驗怎么樣?
由此可見,如果再不像中國智駕企業求援,恐怕這些傳統合資引以為傲的駕駛樂趣招牌,就要變成博物館里面的老古董了。
AI大模型的馬路情商:
復雜路況鑄就智駕護城河
那么,中國智駕企業的優勢在哪?為什么會成為車企們爭相擁抱的對象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是先天優勢上,長久以來,外界常將中國復雜的交通環境視為“短板”與“混亂之源”。
這實在是一種誤讀,這片被詬病的“混亂”,恰恰是中國智能駕駛輔助技術崛起的“護城河”之一。
因為混亂的路況,是訓練AI大模型的最高效、最殘酷的教練,也是考驗AI大模型可靠性的實戰沙盤。
比如許多車主都害怕的“鬼探頭”場景,一個行人、或者電動車突然竄出,人類根本無法反應過來,但是系統卻能迅速識別,并緊急制動,避免事故。這種場景,在老城區,你甚至能一天碰見好幾次。
再比如加塞博弈,在早高峰、晚高峰時間,加塞幾乎是一種常態,我們靠經驗、眼神與加塞的車輛博弈,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海量的加塞場景,讓智能駕駛輔助大模型有了先天的教案,可以學習不同車型、不同司機風格、不同車輛行駛狀態、不同處理方式,并根據此做出“讓”與“不讓”或者“加”與“不加”的決定,提升我們的出行效率。
以上基于海量復雜博弈訓練出的“馬路情商”,是受限于海外研發中心、數據跨境、冗長的內部流程的海外品牌難以企及的。例如特斯拉引以為傲的FSD,雖然特斯拉在上海有數據中心,但其核心的超算集群卻布局在北美。
所以說,想解決這一問題,只有兩個辦法,要么是扎根中國,在華建立大規模的本土研發團隊和數據中心,要么就是深度綁定如Momenta、華為、地平線等本土伙伴,通過合作獲取其基于中國數據訓練的模型能力。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寶馬、奔馳、奧迪、豐田、本田、日產等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這條路,在智能化賽道的長跑中,自主品牌已經率先沖出跑道,對于起步較慢的合資品牌而言,這已經是效率最高、風險相對可控的選擇。
由此可見,傳統巨頭們不是不想,而是沒得選,畢竟當海外工程師還在為通行規則編寫確定性代碼時,自主科技企業的AI大模型已在中國某個城市早高峰的“地獄級”加塞混戰中,完成了百萬次動態博弈的實戰淬煉。
這根本不是研發速度的快慢,而是戰場經驗的代差。
以時間換空間:
巨頭妥協與中國智駕的雙贏棋局
在傳統巨頭們的求援過程中,也絕非單純的技術合作這么簡單,而是一場“以時間換空間”的豪賭。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在2025年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11.1萬輛,同比增長29.7%,滲透率為53.3%。
也就是說,在市場上依然有占了接近半壁江山的燃油車用戶,市場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出燃油、純電、插混、增程并存的結構。
而對于傳統巨頭而言,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口碑依然無法逾越,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可以最直觀帶來兩個優勢。
一方面是將傳統燃油車賦予更智能的“靈魂”,憑借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光環,繼續滿足智能汽車時代下的燃油用戶需求,穩住銷量基本盤,避免在智能化浪潮中被中國新勢力徹底掀翻。
另一方面則是加速新能源汽車轉型,通過與中國科技企業共研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吸引更多中國用戶,并在合作中學習、消化、吸收中國智駕的技術精髓、開發流程和數據利用方法,加速自身軟件團隊建設和能力轉型。
而在這一過程中,自主科技企業也有了崛起的機會。
畢竟自主車企的數量是固定的,在中國智駕梯隊中,除了行業公認領先、一家獨大的華為,再除去小鵬、理想、蔚來等堅持智能駕駛輔助自研的企業,其實行業內沒剩下太多的玩家,合資車企的求援,則讓智能駕駛輔助市場實現了擴大。
以Momenta為例,相比華為的賣整合方案,Momenta更愿意配合車企做個性化的定制方案,并且在議價空間上也更有優勢。
這也是諸如Momenta、文遠知行等企業崛起的核心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就是,合資品牌與中國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是一場精明的妥協,最終目的是以“技術”的空間,換取在智能化時代里不被徹底淘汰的“時間”。
同時,此舉也為中國科技企業擴大了市場份額,因此本質上是一場雙贏的棋局。
尾聲
四十余年,一個輪回,從“以市場換技術”的引進合資,到“以技術爭未來”的中外合作,汽車戰爭的本質,早已在智能化的加持下,超越了引擎的轟鳴。
當BBA開始向中國科技企業求援時,當德系豪華的名號需要中國大腦來加持其智能光環時,
外國品牌主導規則、定義一切的時代正在土崩瓦解。
而未來出行的藍圖,正被中國工程師們用馴服復雜路況的AI大模型,冷靜地寫進現實,它只是全球汽車產業王座更迭過程中,一個高潮迭起、懸念叢生的開篇。
至于下一幕,究竟是海外傳統巨頭的智能化絕地反擊?還是中國智能化力量的乘勝登頂?
對于未來的事,我們無法預知,答案就像《阿甘正傳》里說的那樣: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國這片復雜、混亂的道路上,智能駕駛的下一顆巧克力,注定由中國科技企業這口大鍋熬制。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