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NASA宣布發現了名為3I/阿特拉斯(3I/ATLAS)的天體,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這類天體存在于恒星之間的星際空間,不受任何恒星的引力束縛。此前發現的兩顆星際天體分別是彗星1I/奧陌陌(?Oumuamua)和2I/鮑里索夫(Borisov)。
3I/ATLAS于7月1日被發現,其存在由位于智利里奧烏爾塔多(Rio Hurtado)的一臺望遠鏡報告,該望遠鏡隸屬于“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望遠鏡”(ATLAS)。ATLAS是由夏威夷大學開發運營、NASA資助的系統,旨在探測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它使用四臺望遠鏡(兩臺在夏威夷,一臺在智利,一臺在南非)自動掃描整個天空,每晚數次監測天體活動。隨后,全球眾多望遠鏡對3I/ATLAS進行了補充觀測,逐步揭示其更多細節。
牛津大學天文學家Matthew Hopkins通過軌道統計模型分析,認為3I/ATLAS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形成于太陽系誕生之前(太陽系年齡約45億年),可能是迄今觀測到的最古老彗星。
智利ATLAS望遠鏡拍攝的3I/ATLAS影像。
圖片來源:ATLAS/夏威夷大學/NASA
據估計,3I/ATLAS的尺寸最大不超過20公里。它目前距離太陽約6.7億公里,正以每秒約61公里的速度從人馬座方向接近太陽,且隨著靠近太陽,其速度預計將進一步加快。
當天文學家研究其軌道時,發現3I/ATLAS的速度過快,無法被太陽引力捕獲。因此它將徑直穿越太陽系,重返星際空間,人類將永不再見。
利用智利里奧烏爾塔多ATLAS望遠鏡觀測數據生成的3I/ATLAS動畫。
動圖來源:ATLAS/夏威夷大學/NASA
天體通常以發現者命名,但3I/ATLAS是以發現它的ATLAS研究團隊命名。其中“I”代表“星際”(interstellar),表明該天體來自太陽系之外;“3”則表示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三顆星際天體。ATLAS最初將其識別為可能撞擊地球的天體,但NASA表示該天體絕無撞擊地球的風險。即使在其最接近地球時,距離也高達約2.4億公里。
歐洲空間局近地天體協調中心(隸屬行星防御辦公室)天文學家于7月2日觀測3I/ATLAS的動畫。
視頻來源:歐空局/拉斯昆布瑞天文臺
借助地面望遠鏡,人們可觀測3I/ATLAS直至9月。它將在10月下旬進入火星內側軌道,并在最接近太陽時隱沒于太陽的光芒中,導致地球無法觀測。不過,它將在12月初重新顯現,再次進入可觀測范圍。
3I/ATLAS是一顆活躍的彗星。這意味著當其靠近太陽受熱時,彗核中的冰可能升華,形成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類似星云的云霧——稱為彗發(coma),俗稱彗星尾巴。
由于3I/ATLAS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星際訪客,它可能為研究遙遠深空中的天體提供寶貴數據。
有沒有可能發射一顆探測器著陸3I/ATLAS?
星際彗星3I/ATLAS可能是人類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彗星(年齡或超70億年)且攜帶了銀河系“厚盤”原始物質的信息。但從當前技術條件和任務窗口來看,2025年內發射探測器已無實際可能。
圖源:Matthew Hopkins
原因一:時間窗口極度緊迫
3I/ATLAS于2025年7月1日被發現,此時它已進入木星軌道內側,距太陽約6.7億公里。預計2025年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之后將高速飛離太陽系。
從探測器設計、建造到發射需數年,而3I/ATLAS僅剩3個月抵達近日點,完全來不及響應。
原因二:速度差距與技術限制
3I/ATLAS當前速度約60公里/秒(21.6萬公里/小時),遠超人類航天器的速度。
該彗星軌道傾角大且源自銀河系厚盤,與黃道面夾角較大,傳統借力行星加速的軌道設計難以適用,軌道交會困難。
參考
[1]https://www.wired.com/story/heres-what-we-know-about-the-third-interstellar-object-in-histor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