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道就在近處,卻往遠處去找它;事情本來容易,卻往難處去做它——其實只要人人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
一、“道在邇,而求諸遠”
真理本就在近處,人們卻要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求。道:此處特指儒家倡導(dǎo)的道德原則、人生正道與社會治理的根本規(guī)律,核心是“仁義之道”,即基于人性本善的道德自覺與實踐準則。邇:近處、身邊,既指空間上的切近(如家庭、日常事務(wù)),也指心性上的本有(如人先天具備的“四端之心”)。
求諸遠:放棄近處的根基,向遠方、外在、玄奧的地方追尋,表現(xiàn)為忽視內(nèi)在本心與日常實踐,轉(zhuǎn)而沉迷于空洞理論、外在形式或遙遠傳說。
孟子認為,“道”并非高深莫測的玄學(xué),也非少數(shù)圣賢專屬的秘籍,而是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本真與日常生活中。人性中先天具有的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辭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就是“道”的起點,如同種子就在自家田地里,無需遠赴他鄉(xiāng)尋找。例如,見孩童落水自然生出的救助欲,面對不公自然感到的憤慨,這些本能的道德情感,正是“道在邇”的明證。
現(xiàn)實中,人們卻常常陷入“舍近求遠”的迷思:有人將“道”等同于復(fù)雜的知識體系,皓首窮經(jīng)卻忽視內(nèi)心的道德覺醒,如同捧著菜譜卻從不做飯;有人將“道”寄托于外在的權(quán)威或儀式,四處求神拜佛、追逐名師,卻不愿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悌、誠信等基本準則;有人將“道”想象為遙不可及的“圣人境界”,因自感平凡而放棄追求,卻忘了“圣人與我同類”(《孟子·告子上》),道的實踐本就始于凡人的日常選擇。
孟子此句的本質(zhì)是呼吁人們回歸本心與生活。“道在邇”的核心啟示是:求道不必向外追逐,而應(yīng)向內(nèi)“反求諸己”——在遇事時反省是否違背本心,在待人接物中踐行道德自覺;也不必輕視日常,而應(yīng)在“親其親、長其長”的平凡事中體會道的真諦。正如孔子所說“道不遠人”,真正的道從不脫離生活,而是在每一次真誠的善意、每一份堅守的責任中顯現(xiàn)。
但現(xiàn)實中,人們卻總以為“道”高深難尋,要么沉迷于空洞的思辨,要么追逐外在的形式,反而忽略了內(nèi)心的道德自覺與身邊的實踐機會。就像有人四處求師問道,卻不愿對父母盡孝、對他人行善,正是“舍近求遠”的典型——把道當成了外在的知識,而非內(nèi)在的本心與日常的踐行。
二、“事在易,而求諸難”
事情原本是容易的,人們卻偏要往艱難的方向去做。
事,此處特指儒家追求的道德實踐、社會治理與人生成就等目標,最終指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體理想。
易,簡易、可行,指基于人性本能與日常倫理的基礎(chǔ)行動,如家庭中的孝悌、人際交往中的誠信、處事中的基本責任等,這些事符合人的自然情感與道德直覺,無需特殊能力即可踐行。
求諸難,放棄簡易可行的路徑,刻意追求復(fù)雜、艱深或脫離實際的方式,表現(xiàn)為輕視日常小事、空談宏大目標,或?qū)⒌赖聦嵺`異化為形式化的“高難度動作”。
孟子認為,天下所有宏大的事業(yè)都始于簡易可行的起點。儒家強調(diào)的“平天下”并非遙不可及的空想,其根基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對父母的關(guān)愛(親其親)、對長者的尊敬(長其長)、對他人的誠信(言而有信)、對責任的擔當(遇事不避)。這些“易事”如同筑屋的基石,看似微小卻承載著整個道德體系與社會秩序的重量。例如,家庭中“孝悌”的踐行,能自然培育出仁愛之心,而這種情感正是社會和諧的源頭——一個連家人都不愛的人,難以真正關(guān)愛他人;一個連日常責任都不愿承擔的人,更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現(xiàn)實中,人們卻常常陷入“舍易求難”的迷思,具體表現(xiàn)為:輕視日常,空談高遠:有人熱衷于討論“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論,卻不愿從善待家人、尊重鄰里等身邊事做起;有人追求“超凡脫俗”的道德標簽,卻忽視了日常的誠實、友善等基本準則。
復(fù)雜化實踐,背離本質(zhì):將道德實踐異化為形式化的“苦行”或“表演”,比如為了彰顯“高尚”而刻意做超出能力的事,卻忘了道德的本質(zhì)是內(nèi)心的真誠而非外在的難度。
忽視積累,幻想速成:不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總期待通過“高難度操作”一蹴而就,反而忽略了“易事”的長期積累——就像孟子曾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為喻,若平日不積蓄善德(易事),臨事再求“速效”(難事),終究無濟于事。
孟子此句的核心是強調(diào)儒家“知行合一”的務(wù)實精神:道德與事業(yè)的成就遵循“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規(guī)律。“易事”雖小,卻是培養(yǎng)道德能力與人格修養(yǎng)的“訓(xùn)練場”——在照顧家人的過程中學(xué)會責任,在尊重長者的過程中學(xué)會謙遜,在日常守信的過程中學(xué)會堅守。這些能力如同肌肉,需在“易事”的反復(fù)實踐中逐漸強化,最終才能支撐起更大的責任。反之,若跳過“易事”直接追求“難事”,就像沒有學(xué)會走路就想跑步,最終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偏離正道。
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人們常沉迷于“速成法”“高難度策略”,卻忽視了最基礎(chǔ)的積累——職場中有人急于求成而輕視日常基本功,人際關(guān)系中有人追求“人脈技巧”而忽視真誠待人,個人成長中有人沉迷“成功學(xué)秘籍”而忽視每日的堅持與自律。孟子的提醒告訴我們:所有偉大的目標都始于簡易可行的當下行動,真正的智慧不是把簡單的事變復(fù)雜,而是在簡易的實踐中積累力量,最終讓“難事”在“易事”的積累中自然達成。正如古語所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事情本是容易的,人們卻往難處去做。
三、“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每個人都親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能實現(xiàn)太平。
親其親,前一個“親”為動詞,意為親愛、孝順;后一個“親”指父母、親人。整體指在家庭中踐行孝道,對親人懷有真誠的關(guān)愛與責任。
長其長,前一個“長”為動詞,意為尊敬、順從;后一個“長”指長輩、長者。整體指在人際交往中對年長或德高者保持敬重,遵循倫理秩序。
天下平:天下太平,不僅指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更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道德風(fēng)尚昌明的理想狀態(tài),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之一。
孟子認為,道德的培育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始于最自然的家庭情感。“親其親”是“仁”的源頭——對父母的孝順源于天生的血緣親情,這種情感是人性中“惻隱之心”的最初顯現(xiàn);“長其長”是“義”的發(fā)端——對長輩的尊敬源于對倫理秩序的認同,這種態(tài)度是“辭讓之心”的具體實踐。家庭就像道德的“訓(xùn)練場”,一個人在家庭中學(xué)會了關(guān)愛與責任(親其親)、尊重與謙遜(長其長),才能將這些品質(zhì)自然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關(guān)系中。正如孟子所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這種源于本能的情感是道德最穩(wěn)固的根基。
這句的核心智慧在于揭示了儒家“愛有差等”的實踐路徑——道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抽象要求,而是從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逐步向外擴充。一個人先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推及“愛他人之父母”;先敬自己的長輩,才能推及“敬他人之長輩”。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擴充,不是對親情的稀釋,而是對人性善意的自然延伸。例如,一個在家庭中踐行孝道的人,更易對社會中孤獨的老人產(chǎn)生同情;一個在生活中尊敬長者的人,更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普遍意義。孟子強調(diào),這種從家庭到社會的價值傳遞,是“天下平”的關(guān)鍵:當每個人都能將家庭中的愛與敬推廣開來,社會便會形成“互愛、互敬、互信”的氛圍,沖突自然減少,秩序自然穩(wěn)固。
“天下平”的實現(xiàn),在孟子看來并非依賴嚴苛的法律或強力的統(tǒng)治,而是源于每個個體的道德自覺。如果說“親其親、長其長”是個體層面的道德實踐,那么當這種實踐成為普遍的社會風(fēng)尚,就會轉(zhuǎn)化為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家庭因孝悌而和睦,鄰里因互敬而友善,國家因民心向善而穩(wěn)定。反之,若忽視家庭倫理的培育,空談“治國平天下”,便會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上,孟子推崇商湯、周文王等賢君,正是因為他們“老其老、慈其幼”,先在家庭與邦國中踐行仁愛,再將這種風(fēng)尚推廣至天下;而桀紂之所以失天下,根源也在于他們背離了基本的倫理,連親人與百姓都不愛,最終眾叛親離。這說明,社會的太平從來不是靠“宏大敘事”堆砌,而是靠每個普通人在日常倫理中的堅守積累而成。
在追求“社會和諧”“國家發(fā)展”等宏大目標時,我們往往容易忽視最基礎(chǔ)的倫理實踐。孟子提醒我們,天下的太平不在遙遠的未來,而在每個家庭的餐桌旁(對父母的一句問候)、每次相遇的細節(jié)中(對長者的一份尊重)。當“親其親、長其長”不再是刻意的道德要求,而成為自然的生活習(xí)慣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會減少,社會的溫度會提升,“天下平”的理想便會在這些微小的善意中逐漸照進現(xiàn)實。這正是儒家“大道至簡”的智慧——偉大的目標,永遠始于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平凡善舉。- 字面含義:每個人都親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能太平。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