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的山海關,寒風刺骨。六二六團一營營長安德馨立于城墻之上,目光如炬地掃視著集結的將士,聲音洪亮如鐘:"我安某一日在山海關,日本人就別想過去。想要過去,只有在我尸首上踏過!"這句誓言,如同劃破長空的閃電,照亮了這支東北軍部隊最后的悲壯征程。
1月3日,南門失守的硝煙中,安德馨頭部和腹部已中數彈,卻依然揮舞大刀與日軍搏斗。他的身影在殘垣斷壁間屹立不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站立于大道中央。日軍被這位中國軍人的勇毅所震懾,戰后國民政府追贈其青天白日勛章并追晉少將。這場持續三天的血戰中,安德馨率部砍殺日軍400余人,六二六團一營用鮮血在大刀隊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營官兵展現出的氣節更令人動容。戰后統計顯示,除24人幸存外,其余官兵寧死不降。有人從城墻上縱身躍下,斷骨折壁;有人扮作尸體突然躍起揮刀;更有赤膊戰士連斬7名日軍后壯烈犧牲。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早期寫照。
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后,日本將侵略矛頭轉向東北。偽滿洲國成立后,《滿蒙自由國設立方案大綱》將熱河劃入預定版圖。1933年1月2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悍然下令攻占山海關,企圖以此為跳板進犯熱河。此時防守山海關的東北軍六二六團兩個營,正處在歷史的風口浪尖。
從軍事部署看,山海關駐有日軍守備隊200余人及第二遣外艦隊軍艦,附近北寧鐵路沿線還駐有日軍第四混成旅團等共3000余人。而防守方雖有約2萬人,但分散在山海關、撫寧、昌黎等地。這種兵力對比,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斗將異常慘烈。
1月1日23時,日軍守備隊長落合甚九郎制造事端,要求接管南關遭拒。次日晨,200余名日軍強占南關車站,9時進攻南門被擊退。10時,第四混成旅團主力在鈴木美通率領下乘列車抵達,配合飛行隊發起總攻。戰至3日,日軍增派第十六旅團等部共4000人,在15架飛機、10艘軍艦支援下猛攻南門。
一營二連連長劉裕忱率大刀隊在城墻豁口斬殺20余名日軍后全員殉國。三連連長關景泉、四連連長王宏元、五連連長謝振藩相繼戰死。有戰士在裝死狀態下突然躍起揮刀,也有赤膊戰士連斬7人后犧牲。這些細節生動展現了戰斗的殘酷與中國軍人的英勇。
1月4日日軍占五里臺,10日奪九門口,控制關內外交通要道。此戰東北軍以1000余人抗擊三四千日偽軍,殲敵400余,傷亡過半。安德馨遺體被日軍發現時仍持刀挺立,令敵敬畏。
占領山海關后,日軍立即籌劃熱河作戰。1月30日起派飛機偵察,2月10日制定作戰計劃。參戰部隊包括第六師團、第八師團等,總兵力約5萬日軍加10萬偽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學良在熱河的防御部署卻漏洞百出,為后續的熱河淪陷埋下伏筆。
山海關戰斗作為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前奏,其意義遠超軍事范疇。這是中國軍隊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對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規模抵抗,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安德馨和他的將士們用生命詮釋了"寸土不讓"的誓言,他們的犧牲精神永遠值得后人銘記。
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應只看到數字與勝負。那些在城墻上躍起的身影,那些斷骨折壁的決絕,那些寧死不降的氣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底色。山海關戰斗證明:在民族危亡之際,總有無畏的勇士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