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年入選米其林指南的湘頌,用一道“飯稻羹魚”詮釋著高端湘菜的保鮮哲學:洞庭湖鱖魚現片的薄脆、禾花魚湯的鮮甜、河蝦的彈嫩,每一口都帶著湖南原產地的鮮活氣息。這背后,是湘頌構建的“從池鮮到舌尖”全鏈條供應鏈體系,以科技賦能與匠心堅守,破解了高端餐飲的保鮮密碼。
源頭直采:把湖南生態搬上廣州餐桌
湘頌的供應鏈故事,始于湖南雙峰的稻田與洞庭湖畔的魚塘。為了讓廣州食客嘗到“土地的原味”,品牌在湖南建立了20余個直采基地:漢壽的生態甲魚塘里,3年以上的甲魚以小魚蝦為食,裙邊厚度達3厘米才達標;雙峰西田農場的花豬吃著米糠長大,一頭豬僅取6兩“黃金雪花肉”;就連每日上桌的蘿卜苗,也來自凌晨4點采收的雙峰田間。
這種“從產地到餐桌”的直采模式,省去了中間商環節,將食材新鮮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湘頌采購團隊每周三次深入湖南山區,凌晨采收的時蔬用透氣棉紙包裹,活鮮則在原產地暫養池適應24小時后再啟程,從源頭切斷了“二次污染”與“過度保鮮”的可能。正如創始人賀國強所說:“最好的保鮮,是讓食材在最適宜的時間離開土地。”
冷鏈物流:跨越680公里的鮮活承諾
從湖南雙峰到廣州門店,680公里的距離,是湘頌供應鏈的第一道考驗。品牌構建的智能冷鏈系統,為不同食材定制“保鮮方案”:漢壽甲魚被安置在5-8℃的恒溫箱中,箱內模擬自然水域的微流環境,減少應激反應;西田花豬肉采用真空鎖鮮+冰溫冷藏(-2℃),最大程度保留肌紅蛋白活性;就連嬌氣的菌菇類,也用濕度85%的專用保鮮盒運輸,避免霉變。
全程可追溯的溫控系統是保鮮的核心。每輛冷鏈車都配備GPS與溫度傳感器,后臺實時監控運輸數據,一旦溫度波動超過±1℃便自動報警。從原產地裝車到門店驗收,整個流程嚴格控制在24小時內,確保上桌的鱖魚鰓部鮮紅、時蔬帶著晨露,讓廣州食客嘗到的“湘味”與湖南本地別無二致。
門店暫養:600㎡魚池里的“鮮活劇場”
走進湘頌·江夏院子,600平方米的鮮活魚池是供應鏈的“最后一公里”。這里模擬洞庭湖生態環境,分區域養殖著湘江河鮮:鱖魚在弱酸性水體中舒展鰭尾,禾花魚群在仿稻田水域中游弋,甲魚則趴在青石上“曬背”。這種“看得見的新鮮”,既是對供應鏈的自信展示,也是高端餐飲的體驗升級。
魚池的智能控制系統暗藏玄機:水溫保持在18-22℃的最佳區間,每4小時循環一次活水,溶解氧含量實時監測。廚師長每日清晨會親自篩選食材,現點現殺的流程嚴格控制在3分鐘內,從魚池到后廚的距離被壓縮至20米,最大限度減少活鮮離水后的品質損耗。有食客調侃:“在這里吃的魚,比菜市場的還新鮮。”
匠心處理:從刀工到火候的鮮度守護
在湘頌后廚,“保鮮”延續到烹飪的每個細節。招牌菜“飯稻羹魚”的鱖魚切片厚度嚴格控制在2毫米,既保證受熱均勻,又能鎖住肉汁;黃燜漢壽甲魚采用“現殺現炒”,用豬油快速煸炒去腥,再以瓦罐慢煨4小時,讓膠質自然析出;就連石磨豆腐,也堅持每日現磨,5斤黃豆只出一板,避免久放后的豆香流失。
這種對“本味”的堅守,與米其林的評審標準不謀而合。中國湘菜泰斗許菊云評價:“湘頌的保鮮,不止于技術,更在于對食材的敬畏——他們懂得讓時間成為鮮味的朋友,而非敵人。”數據印證了這份堅守:在湘頌的顧客反饋中,“食材新鮮”始終位居好評關鍵詞榜首,復購率超60%。
從雙峰稻田到廣州米其林餐桌,湘頌用“池鮮到舌尖”的供應鏈體系證明:高端餐飲的競爭,早已延伸到產地的土壤與運輸的冷鏈中。當行業還在比拼調料與技法時,湘頌以“鮮”為核心,構建起差異化的品質壁壘,不僅讓湘菜擺脫了“重油重辣”的刻板印象,更為高端餐飲的供應鏈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畢竟,能跨越千里傳遞土地原味的,才是真正的奢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