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7月16日下午,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治理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浦東新區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王高安,濰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虞剛杰等出席活動。
王高安指出,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濰坊新村街道治理服務中心的成立,為探索更高效、更精準的治理路徑提供了新載體。下一步,要從以下幾方面推動相關工作:一是找準定位,筑牢治理“四梁八柱”。要立足資源整合的關鍵功能,打破社區、街區、樓宇的物理邊界,讓各類主體從分散作戰轉向協同聯動。二是創新機制,激活治理“多元主體”。要以制度創新破解條塊分割難題,完善“三治融合”機制,讓黨建引領力、群眾自治力、社會參與力形成疊加效應。三是擔當作為,破解治理“頑瘴痼疾”。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拿出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用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果贏得信任。四是數智支撐,打造治理“智慧引擎”。要依托數字化平臺打通數據壁壘,讓民意收集、問題流轉、效果評估全流程看得見、可追溯。要運用大數據分析預判治理風險,從“解決一個問題”升級為“防范一類風險”。
談及成立治理服務中心的初衷,虞剛杰表示,近年來在工作中深刻體會到,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既要破解“小馬拉大車”的現實困境,更要回答“如何讓群眾更滿意”的時代命題。“成立治理服務中心,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整合,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打破條塊壁壘,讓資源在基層‘活’起來,讓服務在一線‘實’起來,真正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據介紹,濰坊新村街道治理服務中心打破社區、街區、樓宇、商圈的治理邊界,聚焦多元治理、源頭治理、高效治理,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治理各環節,充分發揮治理服務中心主陣地統籌作用,深化“多格合一”網格治理,打通民意收集、問題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進一步提高社工、志愿者、業委會成員、物業服務人員等治理力量參與治理的能力。治理服務中心的成立,也標志著濰坊新村街道“1+N+9”治理服務體系的正式形成。“1”就是“1個中心”即街道治理服務中心,“N”就是“N個治理服務站”即居民區、街區、樓宇治理服務站,“9”就是“9大平臺”即黨群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中心、城運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城建中心、社區治理學院、綜治中心。
在專家研討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彭勃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副主任李朔嚴、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熊競圍繞濰坊新村街道治理服務中心的建設、創新基層治理等作了發言。專家指出,濰坊新村街道治理服務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成立一個機構,而是整合各方資源,為基層治理賦能。未來要進一步打通治理流程隔閡,通過整合、融合,激發治理的“化學反應”,努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活動現場,濰坊新村街道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舉行簽約儀式,攜手共建“高校社會治理實踐基地”。
原標題:《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徑,浦東這個街道成立治理服務中心》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雍凱 編輯郵箱:shhgcsxh@163.com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