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尹曉軍)近日,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隴原智教·民族花開’AI技術賦能少數民族基礎教育創新行動”社會實踐團隊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開展以“AI技術賦能教師發展”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當地教師帶去了一場教學變革的“及時雨”。
出發前,團隊通過線上問卷、視頻訪談等形式,與康樂縣教育局及當地教師進行了深入溝通。“調研發現,部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普遍面臨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難度大、個性化教學難以實現、學生課堂注意力管理困難等‘痛點’。”團隊指導教師胡學文說,針對這些問題,團隊精心設計了一套包含“智能備課”和“課堂互動”兩大模塊的AI教學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通過技術手段,真正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
在康樂縣城東小學,40余名一線教師與團隊成員圍坐一堂,展開對話。“課件制作往往要花去大半天時間,效果還不盡如人意。”胭脂初級中學教師馬海山開門見山,談起了自己的困惑,團隊成員一一記錄,并現場演示了AI工具在備課中的高效應用。
為讓教師熟練掌握AI工具,團隊在康樂縣教師培訓中心開展為期兩天的AI教學工作坊,以“理論+實操”的形式展開,內容涵蓋智能備課、課堂互動工具、資源庫建設三大板塊,團隊成員演示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精準搜集教學資料并生成優質課件,通過AI制作“學科教學百寶箱”等,將知識點轉化為“古詩接龍”“數學闖關”等互動游戲,讓課堂更具吸引力。
“這些技術工具提升了教學效率,團隊還與教師共同搭建本土化教學素材庫,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馬海山感慨道,團隊還精心打造“民族特色數學資源包”,融合當地特色建筑的立體圖形案例、東鄉族刺繡圖案設計的分數教學課件等,深受教師們歡迎。
作者:尹曉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