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尋鮮記④
春采明前茶,夏摘玉荷蓮,秋收藏紅花,冬藏草莓香。
杭州西去108公里,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建德,17℃新安江的碧波浸潤著千年沃土,浙西丘陵的云霧滋養著萬物生靈。多樣的地貌、宜居的氣候,孕育出豐富、優質的地域特產。
從清甜草莓、脆嫩莼菜,到甜蜜柑橘、溫熱雞蛋……山水建德,藏鮮于野。
你知道嗎?建德是“中國草莓之鄉”“中國西紅花之鄉”“中國優質柑橘之鄉”,建德有浙江省最大蛋雞養殖基地、浙江省最大莼菜種植基地,浙江省最大蓮子種植基地,更有西湖藕粉建德產、西湖莼菜建德產、高山海鮮建德產......
我們推出17℃尋鮮記,尋的不僅是鮮味,更有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剝開碧綠飽滿的蓮衣,瑩白的蓮子滾進掌心,往嘴里一丟,脆爽的薄皮“咔嚓”裂開,清甜的蓮肉在舌尖化開。
不知從何時起,大杭州人的夏日水果季,多了一種能當水果吃的蓮子,連蓮芯都是甘的,吃完嘴里還留著股清香。
和西湖藕粉、西湖莼菜一樣,它還有個很西湖的名字“西湖果蓮”。
巧的是,和西湖藕粉、西湖莼菜一樣,它也主產于建德,還起源于建德——素有“十里荷花、百里荷香、千年荷村、萬畝荷田”之美譽的“蓮子之鄉”大慈巖鎮。
時值盛夏,大慈巖鎮陳店村千畝荷塘競相盛放,紅花綠葉與藍天白云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夏日水墨的自然畫卷。
這里的果蓮銷售也進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
從質檢老兵到“果蓮第一人”
為一顆好吃的果蓮滿世界跑
碧波蕩漾的成片蓮田間,我們見到了“西湖果蓮”的“始作俑者”洪利紅,他是建德人,他兒子洪智浩2022年在大慈巖鎮成立了杭州蓮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是負責人。
“和果蓮結緣,應該是2007年前后。”洪利紅說。
當時,洪利紅在建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工作,是“里葉白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辦公室主任。
“當時我感覺到建德白蓮產業有點下坡路,投入大,收益差,同質化嚴重,導致銷路受影響,蓮農們辛苦種蓮卻掙不到錢。”
想來想去,洪利紅提出了“蓮子要鮮食”的思路,并初步嘗試研究蓮子、蓮蓬的保鮮技術。
“其實我國鮮食蓮子由來已久,南宋時期,蓮子就被列為17種鮮水果之一,在當時臨安城(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大街小巷就有鮮蓮蓬售賣。”洪利紅說。
雖說對鮮食蓮子“耿耿于懷”,但退休前一直忙于日常工作。2014年,退休的他和在美國讀經濟學的兒子洪智浩決定,“父子齊上陣”,把這門新產業做起來。
既然要把蓮子當水果吃,那首先就是要好吃,洪利紅第一步就是滿世界找鮮食蓮子品種。
“一直以來,蓮子品種大多是圍繞生產干蓮來篩選的,產量高、抗病性強就夠了。但我們需要的水果蓮,要好吃,有甜味、鮮味、水分足,最好還能兼具產量高的特點。”
洪利紅多次前往湖北、湖南、福建等地,還找遍了東南亞,耗時兩年,最后找到了一個野生雜交荷花品種(地址保密)。
“這個品種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重瓣花,特別紅,特別好看。嘗過蓮子后,覺得好吃,有甜味。雖然產量低一些,但我決定就是它了。”
2017年,洪利紅帶著母本回到了大慈巖鎮里葉村,先移栽了七八畝,通過雜交等手段培育新品種。
由于母本特性很好,經過幾次試驗,就產生了心儀的水果蓮品種。
2019年,臨平區運河街道新宇村正好有一塊閑置荷塘,父子倆就帶著新品種入駐,2020年先種了50畝,第二年種到了500畝,種植面積擴大得很快,名氣一下子出去了。
至于“西湖果蓮”這一名字,也是洪利紅堅持要“取個好聽點的名字”,注冊下來的。“就像西湖藕粉、西湖莼菜一樣,我看中的是西湖的美譽度,而且西湖文化與荷文化、蓮文化也密不可分,所以取名‘西湖果蓮’再合適不過了。”
清晨5點,碧波蕩漾的成片蓮田里已亮起點點礦燈,農戶們穿梭在蓮葉間,搶摘今夏首批“水果蓮”
有人稱它是“江南甜心”
今年已經種到了海南
與以往市面上鮮食蓮子普遍淀粉味重不同,洪利紅研發的“西湖果蓮”皮薄脆甜,甜度為9至11度,他總結為“鮮甜爽脆,蓮心不苦,食后不澀”,有人稱它是“江南甜心”。
在臨平穩定出產后,美味的“西湖果蓮”就受到了“盒馬”的關注。
“我們很快就與‘盒馬’簽約,不過要實現果蓮產業化發展,保鮮技術是大難題。”
新鮮蓮子不好保存,常溫下幾小時味道就大打折扣,為此,洪利紅與團隊走了不少彎路。在翻閱了大量書籍并多方請教,他們終于確定了一套果蓮保鮮的流程方法和標準。
“通過引進分段預冷、氣調保鮮等技術,在蓮子發生褐變前,采摘、預冷、包裝等流程均在4小時內完成,這樣處理的蓮子保鮮時長可達5天。”
就這樣,搭上新零售的快車,“西湖果蓮”在一二線城市上市,迅速成為明星產品。
2022年,“西湖果蓮”想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于是回到了建德大慈巖陳店村。
“在這里,我們種了2000多畝水果蓮,建起了4500平方米的西湖果蓮共富工坊,還與周邊的蘭溪市諸葛鎮和龍游縣橫山鎮聯合,共同種植水果蓮,走共業共富路。”洪利紅說,現在諸葛鎮、橫山鎮出產的果蓮全部會運到大慈巖鎮來加工包裝,向外銷售。
從6月底開始,“果蓮共富工坊”里就一派熱鬧景象——幾百名穿著整潔工裝的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采蓮蓬、剝蓮子、裝果蓮。
“現在還是果蓮的初采階段,每天產量10000多盒。再過幾天將迎來高峰期,一天產量能達到28000盒,大約能為村里提供500多個工作崗位。”
今年,洪利紅和兒子還把“西湖果蓮”種到了海南,在海南建了第三個加工基地。
“海南是熱帶氣候,蓮子種得早、成熟得也早。所以當海南的果蓮在7月采摘結束后,杭州這邊的果蓮才剛剛開始采,銜接得正好。”
這兩年,銷售渠道打開后,洪利紅把重心都轉移到保證質量、提高產量上。他與浙江省農科院食品所、杭州市農科院、金華市農科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技術合作,在果蓮的品種、生產、保鮮、食品加工等方面進一步開展系統性技術研發。
記者 宣濤 視頻 陳林森
建德微融圈 戴蓉 卜金 李瑞瑛
制圖 李雪雪
我們大杭州新媒體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