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在國內外多重因素交織下逆勢反攻。截至7月16日,恒生指數上漲22.22%,高于上證指數4.54%的漲幅,也超過了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在此背景下,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成為各路資金借道進入港股市場的重要工具。分析人士認為,外資正在流入港股市場,下半年港股仍具有一些優異的結構性機會。
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最吸金
今年港股通ETF市場迎來歷史性突破,規模節節攀升,各類資金爭相涌入,可謂是市場“新寵”。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今年來,全市場的港股通ETF凈流入金額達842.8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凈流入金額(333.8億元)的兩倍。
具體來看,年內凈流入額居前的港股通ETF多跟蹤科技、創新藥、紅利等主題,其中,截至7月16日,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景順長城中證港股通科技ETF年內凈流入額位居前三,均超80億元,分別達到214.99億元、147.79億元和83.38億元(見表一)。
伴隨著港股市場的火熱,市場從去年起就出現了一波港股通主題的基金“自購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廣發基金對廣發中證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聯接A的自購成為了今年港股通主題到目前為止金額最大的一筆自購,自購金額是2000.33萬元;緊隨其后的是廣發中證港股通汽車產業主題聯接A,自購金額是1000.29萬元。此外,東方紅港股通價值優選A、富達港股通精選A、嘉實中證港股通高股息投資聯接A等基金的自購金額均超過1000萬元(見表二)。
港股仍具優異結構性機會
港股在經歷了反彈后,還有機會嗎?投資者該如何布局?博時基金境外投資部基金經理趙憲成告訴記者:“從估值上來看,恒生指數的估值回到了偏高的位置,但市場上仍然能找到許多優質的結構性機會,比如科技、互聯網、紅利、港股通消費。展望2025年下半年,對于相對收益目標的投資者,我們依舊樂觀:雖然恒生指數的估值處在近幾年較高的水平,但科技股和互聯網企業仍有比較充分的上行空間。因此,我們認為,下半年港股仍具有一些優異的結構性機會,當時間拉長,基本面對股價上漲的驅動能力可能會更加明顯。”
關于后續影響港股走勢的不確定因素,趙憲成表示,首先需要關注中美貿易摩擦,其次是國內經濟基本面,再次是海外流動性與風險偏好。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關注度提升,外資正在流入港股市場,主要體現在港股IPO基石投資者和A-H溢價收斂、部分個股出現港股溢價等方面。
基石投資者是指在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或上市前融資階段,以約定價格提前認購一定數量股份的機構投資者(如主權基金、養老金、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等)。申萬宏源證券認為,港股IPO市場火熱,外資正在通過港股IPO的基石投資者途徑大量流入中國資產。從資金來源結構來看,當前港股基石投資者中的外資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和新加坡的國際資產管理機構,也包括中東主權基金和東南亞家族辦公室等。記者 王金萍
表一:今年來港股通ETF資金凈流入額TOP20
表二:今年來被自購的港股通主題基金一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