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譚倫 大連報道
進入2025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持續走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569.9萬輛,同比增長45.2%。而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趨勢,則對半導體的需求量和復雜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受此推動,國內市場對高性能汽車半導體芯片的需求顯著增加。據QYResearch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芯片市場規模達905.4億元,較上年增長6.52%,預計2025 年將攀升至 950.7億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國際半導體巨頭也在加快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近日,恩智浦在媒體開放日期間宣布,從今年年初開始,恩智浦成立了新的“中國事業部”業務線,今后將加倍履行對中國市場的承諾。據其透露,該事業部不僅將是一個銷售實體,也是整合了包括銷售、研發、運營、質量、技術支持在內的復合角色,從而能讓恩智浦在中國區以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好的產品力服務好中國企業。
“對我們來說,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有長足進展的市場,中國汽車工業也代表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倍髦瞧职雽w執行副總裁兼中國事業部總經理李曉鶴在會上表示,中國市場已經占據了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銷售額。截至目前,恩智浦在華員工超過6000人,擁有6個大型研發中心,定義、設計和開發超過200款產品,服務中國超過了6000家企業客戶。
李曉鶴強調,中國工業市場復合年增長率已經達到8%,汽車市場達到10%以上。更重要的是,現在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和銷售量占全球比例約70%,中國電池產量占全球的比例約76%,全球最大機器人企業中的56%也在中國。
在總結中國市場的特點時,恩智浦半導體執行副總裁兼高級模擬與汽車嵌入式系統業務總經理Jens Hinrichsen用“創新迅速、快速的開發周期、激進的上市速度,追求成本效益”來形容,這也是中國市場的獨特優勢所在。
但Jens Hinrichsen也同時指出,中國市場面臨著人工智能集成、安全與保障要求提高、可擴展性等挑戰。在其看來,長期的成功取決于真正的創新和品牌價值的差異化。隨著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術的出現,OEM(代工生產)需要在采用新技術的速度與保持平臺開發穩定性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保持成本效益和創新驅動。
CHIP中國實驗室主任羅國昭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指出,外資半導體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生態系統。僅僅提供先進的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中國汽車產業的特點,開發出具有成本競爭力、符合中國標準和習慣的產品。與本土企業合作,共同定義產品和技術路線,這是當前外資半導體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大重要趨勢。而云岫資本副總裁俞楓此前也預計,為了降低成本、更好服務客戶,外資廠商會逐漸采取local for local(供應鏈本土化管理)策略。
這一點,也在恩智浦此次的新戰略上得到印證。 李曉鶴明確表示,恩智浦“中國事業部”旨在定義、執行和最大化“在中國為中國”和“在中國為全球”戰略,從而在最前沿推動業務增長,實現快速決策,把恩智浦的全球資源和創新領導力與“中國速度”結合起來,以支持中國汽車企業不斷變化的需求。
在產業生態合作方面,恩智浦此次也宣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陣營代表零跑、吉利、深藍、長城汽車等展開合作。
同時,記者注意到,通過與中國本土晶圓代工廠合作,提升芯片制造的本土化水平,也在成為許多國際半導體巨頭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供應鏈韌性挑戰的選擇。
例如在2024年11月,意法半導體宣布與中國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合作,計劃到2025年年底在華虹無錫工廠生產40nm制程的MCU芯片。幾乎同一時期,英飛凌科技公司CEO Jochen Hanebeck也公開表示,英飛凌計劃在中國晶圓廠生產芯片。
而在此次會議上,李曉鶴也表示,恩智浦和中芯國際保持著密切合作,并期待日后進一步加強這一合作關系。此外,據其透露,恩智浦也在不斷建立和擴大中國后端裝配測試、封裝測試等和外圍供應商的合作關系。
毫無疑問,包括恩智浦在內的最新戰略,折射出中國正在成為半導體國際巨頭重點落地的目標地。據SEMI預估,2025年中國芯片設備投資仍高居全球首位,達380億美元,這顯然也進一步彰顯出外資對中國市場擴產的底氣。
(編輯:張靖超 審核: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