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4日上午,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赴孝義文化體驗園,參觀了孝義廳署和城墻遺址。
孝義廳署——沉浸體驗多元文化
作為核心建筑群,孝義廳署內的廳署公堂、孝廉館、張仲館、廳史館、非遺館成為實踐重點。
通過廳署公堂復原的陳設與圖文,實踐隊系統了解了古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能及衙門斷案流程。在孝廉館內,3D投影生動再現“侯鳴珂杖妻拒賄”的歷史場景,實踐隊圍繞“古代廉政文化對當代啟示”展開討論,梳理可借鑒的廉潔理念。在張仲館與廳史館,實踐隊研讀張仲生平史料、古孝義廳文書、建筑圖紙及館藏文物,記錄下關鍵信息。在非遺館中,實踐隊詳細了解了包括王家成小夾板治骨傷技藝、柞水漁鼓、洋芋糍粑、柞水十三花、古鎮宴席“三點水”、柞水草編及杏坪皮紙制作技藝在內的,柞水省級非遺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當代價值,同時,實踐隊還有幸聆聽到原汁原味的柞水漁鼓傳統唱段。
實踐隊參觀孝義廳署(來源:申思萌、馬澤曦攝)
實踐隊參觀孝義廳署(來源:申思萌、馬澤曦攝)
實踐隊參觀孝義廳署(來源:申思萌、馬澤曦攝)
實踐隊參觀孝義廳署(來源:申思萌、馬澤曦攝)
城墻遺址——解碼古孝義廳滄桑
繼續前行,實踐隊抵達城墻遺址。石子與泥土砌筑的殘垣,見證了古孝義廳的興衰。柞水地處“秦楚咽喉”,三條古棧道交匯于此,曾是戰略要地,戰亂頻發。約150年前,清朝為傳播孝義文化,在張仲故里即今體驗園所在地,設立孝義廳。歲月變遷,古廳已湮滅,僅余城墻遺址與待解碑文。實踐隊仔細研讀碑文、辨識文字,同時運用專業知識,對城墻的構造方式、材料工藝、砌筑技法等細節進行了詳盡的測量、記錄與拍照留存。這些資料為研究清代地方建筑特點、古城墻傳統營造技藝,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依據和基礎素材。
實踐隊采集城墻遺址信息(來源:申思萌攝)
實踐隊采集城墻遺址信息(來源:申思萌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