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順眼請點個關注~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給孩子起名,是為人父母的頭等大事,家里有文化的會引經據典,家里有錢的會請先生引經據典,給兒子/女兒一個好聽又有寓意的名字。
家里沒這份預算的,或者是胡人,有時候就會起一些“接地氣”的名字,比如金朝名將“完顏陳和尚”,比如隋朝名將“麥鐵杖”、比如投奔朱元璋,連朱元璋都嫌棄名字的“失比爾^丑驢”等等。
但有些家里頗有文化或者頗有家資的,也會給兒子起這種名字,那可能就是不重視,比如北魏大將楊大眼,他是仇池國國主的孫子,算是富貴家庭出身,卻因為是側室所生,不被家人重視,少年時便常有饑寒之苦,所以他“大眼”的名字,大概率是長輩隨意取的。
凡事總有例外,與楊大眼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另一位北魏大將,家中世代鄉紳,文化肯定有,父親是當時的大將,取好名字的預算也肯定有,他又是其父的獨子,不可能不受重視,偏偏也有個類似“接地氣”的名字——傅豎眼,甚至比楊大眼還要難聽三分,這就讓人相當的難以理解了……
傅豎眼的祖父在南北朝的亂世中舉家南遷到磐陽,他為人豪爽有勇氣,在當地很有名氣,許多有能力的人主動投奔到他們傅家做賓客。
傅豎眼的父親名叫傅靈越,是家中第三個兒子。
450年,劉宋北伐,主將王玄謨強行任命傅家老大傅靈慶為將領,領著家丁從軍,傅靈慶攻城不利,擔心被軍法處置,就從軍營遁走。他們的叔叔傅乾愛在軍中擔任法曹參軍,奉命去找傅靈慶,但沒察覺到王玄謨在他身后安排了追兵,找到傅靈慶后,追兵一擁而上,將傅靈慶殺死。
大哥被殺,兩個弟弟傅靈根和傅靈越便逃去河北,投奔了北魏,他們倆都有些名氣,北魏便封傅靈根為臨齊副將,封年紀雖小卻更有能力的傅靈越為青州刺史。
兩兄弟對劉宋怨恨頗深,時不時出兵騷擾,劉宋新即位的孝武帝下詔赦免了他們的母親,安排人渡過黃河,招引他們重新返回南朝。兩兄弟想念母親,便決定南歸,半路上被北魏發掘,出兵追趕,傅靈越殺出重圍,傅靈根卻被當場捉住,遭酷刑而死。
回劉宋后,傅靈越被任命為魯郡太守、兗州司馬,他一直記著叔叔傅乾愛害死大哥的事情,找了個機會,在宴席中下毒,毒死了傅乾愛。
464年,劉宋孝武帝病逝,太子劉子業即位,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465年,劉子業被殺,劉彧即位,為劉宋明帝,引來了在外地做藩王的其他宗室的不滿。
466年正月,晉安王劉子勛自立為皇帝,起兵造反,傅靈越和當世名將薛安都等人也加入了劉子勛的造反行列。
短短幾個月,劉子勛就被蕭道成率軍鎮壓,薛安都北遁投靠北魏,傅靈越戰敗被俘,哪怕劉彧同意赦免他的罪過,他也堅決不肯投降,被殺死。
傅豎眼是在傅靈越返回南朝后出生的,傅靈越被殺時,傅豎眼年僅六歲,被家人帶著逃過黃河,像當年傅靈越一樣,投奔北魏。
因為傅靈越當年是背叛了北魏,所以傅豎眼到了黃河北邊,沒有繼承父親任何的人脈資源,反而經常被打壓,到三十幾歲依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他在北魏眼看著劉宋亡國,蕭道成建立南齊。
493年,南齊大臣王肅父兄被南齊武帝所殺,他便離開南齊,投奔北魏。王肅很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重視,任命他為平南將軍、豫州刺史、都督三州諸軍事。王肅也時常出兵南下,要給父兄報仇。
有人把傅豎眼推薦給了王肅,相似的經歷讓王肅對傅豎眼頗為欣賞,任命傅豎眼為參軍,跟隨自己征戰。傅豎眼屢立戰功,在軍中逐步升遷,從步兵校尉,一步步做到左中郎將。
499年,北魏宣武帝即位,王肅為顧命大臣,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傅豎眼也升任建武將軍。揚州出現叛亂,傅豎眼領兵前去,一戰便擊潰了叛軍,朝廷命他鎮守合肥。傅豎眼治理有方,南梁境內有幾千戶人家主動前來投奔。
南北朝時期,位于現在甘肅隴南仇池山的仇池國,國祚時間最長,建國滅國,亡國又復國,橫跨了整個南北朝,歷時近三百年。(仇池國的歷史之前也寫過,挺有趣的,感興趣的看官可以順便去瞅瞅~)442年后仇池國滅亡后,在當地陸續出現了武都國、陰平國、武興國等小政權。
505年,南梁的梁秦二州刺史病逝,新刺史沒到任的時候,長史夏侯道遷以漢中郡投降北魏。南梁立即發兵攻打,夏侯道遷忙向臣服北魏的武興國求援。武興國國主楊紹先年幼,幾個叔叔意見不一,其中一個叔叔楊集義認為北魏拿下了梁州和益州,武興國就完全被北魏包圍,早晚被滅。他便煽動族人起事,擁立楊紹先直接稱帝,自己稱王,聯絡南梁為外援,宣告從北魏獨立。
506年正月,楊集義引軍猛攻陽平關,傅豎眼奉命前去討伐,在陽平關下,傅豎眼訓練出來的精銳部隊輕松的擊潰了楊集義,并乘勝進軍,每戰必勝,打的武興國兵馬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還沒過正月十五,傅豎眼就打破了武興國的國都,擒獲楊紹先。他僅用不足半月時間,便滅亡了武興國,一時間名震天下。
押送楊紹先回洛陽后,朝廷加封傅豎眼為假節、行南兗州事。傅豎眼上任后,再次展示出了他的治政能力,地方上欣欣向榮,吸引了南梁許多百姓前來歸附。
之后傅豎眼轉任益州刺史,進號為冠軍將軍,朝廷還特意給他配備了虎賁三百人,依靠他滅亡武興國的名聲,震懾南朝和當地撩人。他不經營產業,自己的俸祿大多贈給了周邊蠻夷首領和手下士兵,以恩惠和信用安撫百姓,如果有南梁無辜百姓被北魏士兵抓走,傅豎眼得知后也會親自訊問,將百姓送回家中。他的道德和人品征服了當地人,遠近蠻夷首領爭著前來拜謁,每旬都有許多南梁百姓前來投奔。
514年,北魏以外戚高肇為大將軍,統領大軍攻打蜀中。熟悉當地情況的傅豎眼被高肇任命為征虜將軍、持節,領兵三萬為先鋒。
南梁反應也相當迅速,蕭衍調兵遣將應對高肇主力,并以寧州刺史任太洪走陰平小路直入北魏境內,引誘當地氐人和獠人造反,斷絕北魏的運糧線路。
兩邊還沒開戰,北魏宣武帝突然病逝,高肇沒了后臺,連忙下令班師。任太洪抓住北魏大軍奔波,當地動蕩的時機,拉起他招引的本地人馬,攻破了數座城寨,并稱南梁大軍將到,又拉攏了近萬名本地兵馬,圍攻關城。
主力退走,傅豎眼幾乎成了孤軍,但他怡然不懼,一邊緩緩撤兵防備南梁追擊,一邊抽調兵馬援助關城。援助關城的將領在跟任太洪混戰的時候,中間被殺,傅豎眼穩住軍心后,引軍繞到任太洪后方發起襲擊,前后夾擊之下,大敗任太洪,斬殺任太洪手下的數名將領,大破亂軍。任太洪狼狽逃回南梁境內,傅豎眼也安安穩穩返回北魏的地盤。
經過傅豎眼多年治理,北魏的益州成了相當富庶的地區,也成了朝廷里面許多人眼里的香餑餑。北魏宣武帝病逝后,北魏朝廷爭斗日趨激烈,傅豎眼屢屢上奏,請求辭去益州刺史的官職。
515年,北魏以宗室元法僧代替傅豎眼,上任益州。離去之時,益州百姓哭著送了傅豎眼幾百里地,極為的不舍。
回到洛陽后,傅豎眼被封為征虜將軍、太中大夫。南梁和北魏在壽春一帶對峙,傅豎眼以持節、鎮南軍司的副將身份,輔佐皇帝親信崔亮前往壽春抵御南梁兵馬。
然而,元法僧在益州各種不干人事,從豪強到蠻夷到百姓得罪了個遍,迅速的敗掉了傅豎眼積累的人心,許多當地人主動聯絡南梁,希望里應外合干掉元法僧。
516年,南梁以信武將軍張齊為主將,發兵北上。元法僧讓自己兒子元景隆帶兵去討伐叛軍和張齊,但元景隆的能力跟老爹相差無幾,一戰失利,再戰再敗,三戰潰散,不僅丟了要塞葭萌關,還一口氣失守了十幾座城池。張齊的兵馬直逼武興,嚇得元法僧閉門死守,不斷派人到洛陽求救。
危急時刻,朝廷只好從淮南召回傅豎眼,任命他為益州刺史、平西將軍、假安西將軍、散騎常侍、西征都督,還有上千枚官印,可以自行封賞六品以下的官員。
朝廷為啥這么大方?原因很簡單,兵馬不足,讓傅豎眼領著去抵擋數萬亂軍和源源不斷的南梁兵馬的,只有倉促征調的三千人。
傅豎眼二話不說,領兵出發,直奔西南。
聽說是傅豎眼殺來,南梁朝廷極為重視,派遣冠軍將軍和梁州刺史等十余名將領抗擊傅豎眼。傅豎眼進入益州和梁州境內后,沒有什么奇謀妙計,只是依靠他對地方的熟悉和自身統兵的能力,三日之內轉戰二百余里,與各路兵馬交鋒九次,九戰九捷,并在混戰當中,斬殺了當年的老對頭任太洪!
張齊實在是擋不住傅豎眼的兵鋒,就好像之前元景隆一樣,節節敗退,連葭萌關也被北魏奪回。
傅豎眼重新坐鎮武興,百姓們得知他又來做益州刺史,人人歡喜不已,本地的亂局迅速平息。
但張齊手中還有數萬兵馬,占據白水城,時不時的威脅葭萌關。傅豎眼穩住局勢后,調遣兵馬攻打張齊。張齊知道勝敗在此一舉,拉著全部兵馬前來迎擊。
北魏軍隊在傅豎眼率領下,前面勝利不斷,士氣正盛,前鋒部隊交手時,北魏前鋒軍隊大勝,一舉擊潰了南梁前鋒不說,還摧破了三座南梁營寨。張齊立即率兵近三萬迫近,逼退了北魏前鋒,而傅豎眼也隨后引主力抵達戰場,喝令全軍挺進。
鏖戰一日,傅豎眼再次大獲全勝,斬殺南梁雄信將軍以下數千名將士。張齊退守虎頭山,南梁也命另外一名將領任令崇提兵北上響應。
傅豎眼暫且放過張齊,徑直去攻打任令崇,任令崇被傅豎眼威名所懾,連打都不敢打,連夜遁走。張齊只剩下一路孤軍,士氣崩潰,哪怕是險要的虎頭山也無法守御,被傅豎眼圍攻多日后,攻破營寨,斬殺南梁士兵萬余人,張齊身負重傷,僥幸逃出重圍。其余益州和梁州境內的南梁軍隊再無戰心,紛紛棄城逃走,至此,益州平定。
憑借三千人就穩住了西南局勢,北魏朝廷大喜,掌權的胡太后下詔慰勞傅豎眼,賜予他寶馬和寶劍。
往后十余年,傅豎眼在益州、岐州和梁州都轉了一圈,哪里的百姓知道他來做刺史,都會相率慶賀。
然而,或許是一心撲在軍務和政務上,傅豎眼對自己兒子的教育都有些不足,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有“好酒薄行”的評價,老三傅敬紹更是不堪,史書中稱他“險暴不仁,甚為民害,遠近怨望”,是當地的一大禍害。
偏偏傅敬紹還繼承了一些父親的軍事能力,這讓他的危險程度越發增加。
在西南多年后,北魏又加封傅豎眼為假鎮軍將軍、都督三州諸軍事,為西南地區的軍事主將。
525年,曾經引發益州動亂的元法僧占據徐州稱帝,被討伐后投靠南梁,北魏朝廷中胡太后發動政變,推翻權臣元叉,南梁趁著北魏混亂,多路發兵向北。其中西南這一面,南梁以北梁州刺史為主將,領兵三萬直入漢中。
傅豎眼當時已經年逾六旬,身體不能再支撐他親自出兵,便讓傅敬紹帶兵迎擊南梁。傅敬紹查探到南梁兵馬的目的地是直城后,立即兼程奔赴直城,與南梁軍大戰一場,俘虜斬殺敵軍三千余人,擊退了南梁軍隊。
立下戰功的傅敬紹洋洋自得,認為天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加上當時各地多事,紛爭不斷,就盤算著起兵造反,割據漢中為王。然而傅敬紹搞不定自己老爹,想要煽動百姓起事,引來大批百姓圍攻州城,結果百姓不是軍隊的對手,被當場鎮壓,傅敬紹也被士兵拿下。
得知兒子造反,傅豎眼又驚又怒,當即喝令斬殺傅敬紹。
殺了兒子,傅豎眼羞愧怨恨,生了重病,數年后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封他為征東將軍、吏部尚書、齊州刺史。
因為傅豎眼在當地威望素著,朝廷將他長子傅敬和調任益州刺史,傅敬和上任后,大肆聚斂,好酒嗜色,引得遠近失望,南梁趁機發兵進攻,傅敬和連三弟的膽魄都沒有,舉城投降。
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后,南梁為表示和意,將傅敬和送去北齊,北齊任命他為北徐州刺史。傅敬和顛沛流離多年,卻一點沒吸取教訓,又因為沉迷飲酒,被當地亂軍襲擊,棄城逃走。朝廷對他徹底失望,再沒有啟用,最后病死家中。
傅豎眼文采武略,在當世都頗為不凡,幾乎一人之力平滅武興國、安撫蠻夷、抗擊南梁,鎮住了北魏西南局面,不愧為一代名將。然而他教子無方,三個兒子不僅不靠譜,大兒子和三兒子都差一點讓全家族遭殃,相比傅豎眼父親一輩,都被稱為一時俊杰的三兄弟,著實令人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