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又有機會聊電影了,不然都對不起平臺對本號的定位。當然,以前也聊過,文后有相關鏈接。
圖片
這次是個好機緣,參加一個關于“費穆與他的電影”的活動,其中有觀影和座談環節,看了費穆的資料,也看了他的電影《小城之春》。
圖片
對費穆和他的電影,此前也知道。搞過中國近現代史,對此有些了解;當過電影放映員,與朋友聊過此話題;愛看電影,關注電影,知道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費穆被授予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知道2017年,賈樟柯創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有一個獎項叫“費穆榮譽”,知道今年6月,費穆的《小城之春》入選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圖片
當然,也知道1948年,費穆執導《小城之春》,票房慘淡,1949年,去了香港,1951年,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45歲。
一部1948年的電影,一位1951年去世的導演,卻在幾十年后突然火了,用現在的話說,流量大增,很是耐人尋味。
圖片
主持人問:用三個詞形容你所了解的費穆和他的電影,你怎樣說?
我說:
人性|詩性|神性
圖片
?人性是費穆電影中最耀眼的光芒,是從費穆骨子里溢出來的。
《小城之春》對人性的細膩描寫,與如今充斥影院的那些宏大敘事形成了鮮明對比。
圖片
宏大敘事的愛好者們,總是刻意賦予作品深刻主題與意義。他們把批判現實主義掛在嘴上,卻讓人物飄在云上;他們在票房中陶醉,作品中卻看不到人性:《哪吒2》陳塘關碳化的百姓就是神仙打架的陪襯,《長津湖》冰封的生命成了宏大敘事的注腳,就連《活著》,也不過只是對時代的詮釋。
圖片
《小城之春》只是個關于愛情的人性的故事,簡單卻直擊心靈。
宏大敘事的愛好者們不想放過影片中的人性,說《小城之春》表現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國向何處去的迷茫,甚至企圖通過考據每句臺詞的象征意義去殺死人性。這是誤讀,也是對人性的恐懼,費穆和他的電影的人性,正是對宏大敘事愛好者們的致命一擊,擊中了中國電影的要害。
圖片
?詩性是對費穆和他的電影沒有任何爭議的評價。
都在說費穆是電影詩人,他的電影自然是詩性的。這在《小城之春》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殘破的城墻,頹敗的庭院,昏暗的房間,再加上五個人一只雞,如此簡單的場景與人物設置構成了詩的意象,這意象糅合在一起,就營造出了一種意境。意象是詩的魂,沒有便沒了意境,也沒了詩意。
圖片
必須要說,費穆的詩不是自由詩,而是枯藤老樹昏鴉式的中國詩。中國的詩與畫總在一起,正所謂詩情畫意。電影中被費穆虛化的時代背景,不僅是詩,還是畫的留白。把電影當作詩來拍,把詩拍成畫一樣電影,實在難得。怨不得當下突然又火,或許正是為了反襯如今中國電影的直白無趣,提示著中國化才是未來該走的路。
圖片
?神性就是費穆和他的電影散發出來的非凡的創造力。
費穆的神性在他的藝術活動中是天馬行空的存在。
圖片
他執導的《生死恨》,且不說是中國第一部彩色片,也不說把外來的電影與中國的戲劇相結合,就是在影片所運用到的那些虛實結合的場景布置與拍攝手法就已經非常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了,后來包括《天仙配》《紅樓夢》《朝陽溝》《三關排宴》,以及八個樣板戲在內的戲劇電影,都有費穆的神性在其中。
圖片
《小城之春》更是費穆的神性之作,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那些雖講究卻自然的畫面構圖,還有讓渡演員自由表演發揮的空間,畫外音的獨特運用,與劇情發展恰到好處的契合,都非常具有開創性,在如今的中國電影中難得見到。
圖片
看《小城之春》有個感受必須說一嘴,那就是感覺到費穆對劇中人物的扮演者的氣質性格的拿捏是十分到位的,其中自然有演員的才華在,但一定也有費穆對演員的選擇上的神性在,那劇中只有五個人物,每個人物都具有獨特的風采。
圖片
劇中演小妹的張鴻梅的表演就很有魅力,第一次看覺得面熟,看第二遍后,又一查,才知道這個
圖片
張鴻眉原來就是《南征北戰》中仲星火扮演的機槍手的妹妹,那個笑得特別燦爛的女民兵二曼的扮演者。
圖片
人性,詩性和神性這三個詞,就是我對費穆和他的電影的理解了。覺得費穆離開人世83年后能被再次被人提起,應該就與費穆和他的電影的這三性息息相關。其中最關鍵的則是:這三性似乎正是如今的中國電影所缺乏的,這三性說不定就是療治中國電影沉疴的良藥。
致敬費穆和他的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