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銘記抗戰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血脈,7月12日,“鄉村振興,‘棗’有所成”社會實踐團隊赴臺兒莊古城進行遺址參觀和拜訪老兵活動,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信仰傳承之旅。
戰地遺址見證崢嶸歲月,歷史回響激蕩人心
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內,斑駁的彈孔墻、殘存的戰壕以及保存完好的舊民居,無聲訴說著1938年那場慘烈的戰斗。團隊成員接著步入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館內陳列的大量珍貴歷史照片、文物史料和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臺兒莊戰役的全過程。講解員詳細地為團隊成員講述了當年中國軍隊與日軍殊死搏斗的故事。讓團隊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性和先輩們的偉大犧牲精神。團隊成員夏士龍感慨地說:“站在這片曾經灑滿熱血的土地上,親眼看到這些歷史遺跡和文物,才真正明白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先輩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傳承他們的精神。”
走訪抗戰老兵,打撈鮮活記憶
為深入宣傳紅色歷史、致敬浴血英雄,實踐團隊先后拜訪了抗戰老兵章守洪老人和武之權老人。采訪現場,兩位老人用帶著歲月滄桑的聲音,緩緩鋪開戰爭的烽火畫卷。老兵的講述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段被炮火熏染的歷史記憶。
章守洪老人曾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獲一等功,網友評論其“一人守陣地,四十敵膽寒”。
團隊顧問劉志浩:“您能給我們講講您當年的抗戰經歷嗎?”
章守洪:“當年我入伍參軍后在濟南只訓練了三個月就前往了前線,當時前線的211高地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據點,我主動請纓前去堅守211高地,組織批準了我的請求,派遣我和另外兩名戰友前去211高地一號洞,當組織護送我們上山后,我打了一個寒顫,映入眼前的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很多尸體都發臭了。”
團隊成員杜昌浩:“您當時不害怕嗎?”
章守洪:“害怕啊,但我們無暇顧及環境,因為敵人就在山腳下,布置好防線后,我們就全神貫注地盯著山下,天空不時有轟鳴聲,白天的敵人都不敢貿然前進,他們就用炮彈轟炸高地,石頭被炸成了粉渣,硬生生把211高地炸低了幾米,經過越軍白天無差別轟炸后,晚上他們就派人上山奪取據點,我跟我的戰友拼命阻擊,打退了一撥又一撥,可是到第四天的時候,越軍將我們據點包圍,組織無法給我們運輸物資和彈藥,更沒辦法援助我們。”
聽到如此艱苦的場景,團隊領隊高鼎堯不禁問道:“那章爺爺,您當時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
章老頓了頓,“那時我們孤立無援,一直打到彈盡糧絕,餓急了的我向上級請示完后決定冒險跑去3號洞尋找食物,趁敵人沒發現我,我直接飛奔到3號洞,等我到了3號洞后,才知道他們也沒有食物了,于是我準備回去,但不巧被敵人發現了行蹤,不一會兒,漫天的炮彈就朝我飛來,我左躲右閃,敵人的炮彈沒能炸到我,可是卻不幸炸到了3號洞的一個哨兵,我看他中彈受傷后,立馬去營救他,把他抱進洞里后,才看清他的大腿被炸了一個大窟窿,血止不住地往外流,此時我們已經被包圍,傷員根本運輸不下去,我只能抱著戰友,聽著他的哀嚎聲越來越小,直到最后,他給我交代最后一句話后,就再也沒了聲息。”
當談及自己眼睜睜地看著隊友死在自己的懷里時,這位鐵骨錚錚的軍人不禁潸然淚下;聽到這一段故事,團隊成員也默默替章老揪心。
待章老情緒平復后,他繼續緩緩說道“放下戰友后,我回到了自己的陣地,從戰友的尸體下面意外翻到了兩盒罐頭,我憑著這兩盒罐頭,在高地堅守了七天七夜,殺了四十多個敵人,和我上來的戰友一死一重傷,直到最后團長向上面請示,我才最終被其他戰友保了下來”。章老講述完他驚心動魄的抗戰故事后,為團隊成員展示了他的一等功勛章以及其他的獎章。聽完章老的故事,團隊顧問劉志浩頗有感觸地對章老說道“都說現在是和平中國,可現在的和平都是章老您和您的戰友用血肉之軀為我們后代筑起來的,能有如今的和平中國,真的非常感謝您”。之后,章老還為團隊成員透露自己退伍后也一直投身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道路上,每年都會去學校為新生代講述紅色故事,宣傳紅色精神。
武之權老人的經歷同樣令人動容,武老先后參加過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舟山戰役。1948年、1950年因搶救傷員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隨后榮獲人民英雄勛章一枚、軍一級勛章一枚。1976年11月退役,先后在區第二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工作,1985年離休,離休后的武之權也從未停歇過,經常到醫院進行紅色愛國主義教育。
當武老談及到當年參戰時的經歷時,他神情激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槍林彈雨的戰場。武老為團隊成員細細述說了他參軍時的所見所聞,生動描繪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艱苦歲月,讓所有實踐團隊成員為之動容。隨后武老示意他的女兒拿出他的軍服,看到武老掛滿勛章的軍服后,團隊成員雙眼一亮,被這身帥氣的衣服所折服,紛紛上前以便更清晰地欣賞這身軍裝。隨后武老換上掛滿勛章的軍服后,為團隊成員逐一介紹了每枚勛章的由來。緊接著在團隊顧問劉志浩的提議下,武老帶領團隊成員中的黨員一起重溫入黨誓詞。當“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誓言從大家口中鏗鏘道出時,武老眼中泛起的淚光與年輕黨員們堅毅的眼神在空氣中交匯。每一個字都像帶著千鈞之力,撞在斑駁的墻壁上又反彈回來,在不大的房間里久久回蕩。這聲音里,有武老幾十載黨齡沉淀的赤誠,也有青年黨員們初入組織的熱血,一句句誓言串聯起跨越時代的信仰,讓紅色精神在新老交替的凝視中完成了一次無聲卻厚重的傳承。
隨后經武老的孫女了解到,今天恰逢武老的96大壽,團隊成員為武老送上生日祝福并帶來了山東建筑大學紀念幣作為禮物,之后與武老合影留念,臨別時,武老特意讓青年們圍在身邊,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拍了拍最前排一個年輕人的肩膀。陽光透過窗欞落在他花白的頭發上,映得那雙飽經滄桑的眼睛格外明亮。他微微傾身,聲音因激動而有些沙啞,卻字字清晰如叩擊磐石:“孩子們,記住我這句話 —— 一定要聽黨指揮,跟黨走,這是咱這輩子最該站穩的根;一定要好好學習,把本事練硬了,才能接好接力棒,讓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說罷,他又挨個望了望在場的每個青年,目光里滿是期許,仿佛要將這份沉甸甸的囑托,通過眼神深深烙進每個人的心里。
銘記夢歸處,莫忘來時路。這些帶著硝煙味的記憶與囑托,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給當代青年的精神火種。
傳承紅色基因,青春擔當在行動
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深切感受到,此次尋訪抗戰印記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更是一場使命的接力。大家紛紛表示,將以這份滾燙的感動為起點,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帶著更飽滿的熱忱深耕紅色沃土——我們會循著先輩的足跡走進更多村鎮街巷,在斑駁的老物件里打撈被時光珍藏的抗戰故事,在親歷者的口述中還原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我們會化身紅色故事的“傳聲筒”,走進校園、社區、田間地頭,用生動的講述讓英雄們的不屈身影從歷史深處走來,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直抵人心;我們更會將這份精神力量融入志愿服務的點滴行動,無論是幫扶革命老區的困難群眾,還是參與紅色遺址的保護修繕,都要讓革命先輩用熱血鑄就的堅韌意志,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青年成長中煥發蓬勃生機。
作為“鄉村振興,‘棗’有所成”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我們深知肩頭的責任——紅色底蘊不是陳列的標簽,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精神密碼。我們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傳承,以青春之名搭建橋梁,吸引更多同齡人加入紅色文化傳播的行列:或許是一次共同的走訪,讓年輕的眼眸看見歷史的厚重;或許是一場聯合的宣講,讓青春的聲音傳遞信仰的力量。因為我們堅信,當紅色基因融入青春的實踐,當英雄精神成為逐夢的燈塔,那份穿越時空的赤誠與擔當,定會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堅守中,綻放出愈發璀璨的光芒,照亮鄉村振興的前路,也照亮民族復興的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