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發展,AI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大家似乎習慣了“遇事不決先問AI”,學習、工作、生活甚至看病都會向AI求助,更有人把AI當成了“心理樹洞”,對它傾訴自己的煩惱。
網友評論截圖
24小時隨叫隨到,永遠給人正向反饋,不需要擔心被嘲笑、被傳播、被道德評判,在越來越看重“情緒價值”的現在,AI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萬能搭子”。筆者4歲的女兒就很喜歡和AI聊天。AI不但可以隨意切換角色設定,而且對于幼兒的熱門IP了如指掌,還能在她感興趣的繪畫創作上提出更多元的建議,讓孩子覺得非常受用。
今年1月,復旦發展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提到,13.5%的年輕人選擇向AI虛擬人傾訴自己的心事,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親人。不少網友表示,對AI可以訴說一些不便向親人朋友表達的話,不用擔心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影響他們。不同于面對真人時的種種顧慮,AI是一個絕對安全、永不疲倦的傾聽者。不得不說,對于處在社交困境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情感支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在社交媒體上,可以搜到各種“把AI調教出‘活人感’”“去AI味只需要一個指令”等玩轉AI的攻略。仔細閱讀其中一二,無非是在與AI的對話中插入相應的指令,以一種長期記憶的方式,將AI訓練成為符合自身需要的工具。不過,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人們習慣了從AI那里獲取即時、順耳的反饋,那他們解決現實世界中的人際摩擦和沖突的能力是否會減弱?
不少網友將與AI的熱聊形容為“數字多巴胺”,認為AI有著“溫柔又深情的靈魂”,也有博主分享自己被AI回應感動到哭的經歷,感慨“它比男/女朋友更懂我”。這些看似玩梗的反饋,也折射著一種“沉迷”的可能,事實上,已有不少人是“深度AI用戶”,更有淪陷于虛擬人設無法自拔的人群。
對此,有專家指出,AI所謂的“高情商”回復,實際上來源于數據庫支撐的算法優化——它能瞬間調取心理學話術庫,組合出最符合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模板。要知道,在真實社交中,表情、動作、語音、語調等非語言信息承載了更為大量的情感信息,這都是冰冷的算法無法優化和復刻的,更是AI難以傳遞和體會的。
“AI樹洞”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們情感需求的映射。將它當作一種工具使用時,除了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也要思考它所傳遞的“溫情”是不是真正的“共情”。技術可以模擬共情的形式,卻永遠無法替代在真實社交中碰撞出的火花。真實世界的溫度,終究只能依靠真情實感的表達去感知。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