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馬恩桐 汪柔銳)2025年7月9日,廣東醫科大學藥韻膳心志愿服務隊走進東莞市寮步鎮小時光成長中心,開展了以“藥趣童行,膳韻同尋”為主題的藥膳文化體驗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知識講解、繪畫藥材、動手制作等多元形式傳播藥膳文化,讓親子家庭深入感受中醫藥膳的千年魅力,推動傳統藥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與應用。
活動伊始,志愿者鄧雯曙帶領家長與孩子們共同練習八段錦。伴隨著舒緩的口令,大家舒展肢體,在行云流水的動作中調節氣息,此舉旨在為后續的“藥膳探險”做好身心準備。
▲圖為志愿者鄧雯曙帶領大家練習八段錦 供圖 汪柔銳
在“知膳啟行”理論環節,鄧雯曙以“藥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了從先秦時期《黃帝內經》記載的“藥食同源”理念,到明清時期《隨園食單》中藥膳配方的演變歷程。她著重講解了藥膳“因地施膳”的智慧:廣東地區多風炎熱,膳食以甘淡為主,如冬瓜薏米湯可清熱祛濕;四川氣候潮濕,膳食善用辣椒、花椒等辛溫食材,通過“溫通發散”排出體內濕氣;北方嚴寒,膳食則以羊肉、大蔥等高熱量食物滋補御寒。
為幫助親子家庭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鄧雯曙結合嶺南地區氣候特點,推薦了適合夏季食用的藥膳配方。“茯苓山藥粥能健脾養胃,適合脾胃虛弱的兒童;蓮子百合湯可安神潤肺,是上班族緩解疲勞的佳品。”鄧雯曙強調,藥膳需“因人而異”,例如體質虛寒者應少用綠豆、苦瓜等寒性食材,陰虛火旺者則需避免過多食用羊肉、韭菜等溫熱食物。現場家長們認真記錄,不時舉手提問,互動氛圍熱烈。
▲圖為志愿者鄧雯曙向大家授課 供圖 汪柔銳
“繪膳知味”環節中,鄧雯曙講述了兩則中藥材的趣味故事:《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何首烏黑發”傳說以及嶺南民間“陳皮化痰”的典故。隨后,孩子們拿起畫筆,將腦海中的藥膳故事轉化為色彩斑斕的繪本。藥韻膳心志愿服務隊為每位參與者頒發“藥膳小靈通”獎狀,鼓勵他們成為藥膳文化的“小小傳播者”。
▲圖為家長與孩子們繪畫中藥材 供圖 馬恩桐
最受期待的是“制膳悟真”環節,聚焦傳統藥膳“如意糕”的制作。志愿者謝佩雯通過視頻演示與現場講解,詳細介紹了這道源自紅樓美食的藥膳點心:“如意糕以糯米粉為基,搭配紅豆沙、芝麻,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志愿者們提前制作好了豆沙餡和糯米面團,由羅瑤英和鄭敏進行現場實操演示。“取適量的面團,揉至光滑不粘手,搟平后抹上紅豆沙,最后從兩側向中間卷起成型。”鄭敏邊操作邊講解制作步驟。
▲圖為志愿者鄭敏制作的如意糕 供圖 汪柔銳
制作過程中,志愿者們穿梭其間,及時解決“面團太干”“卷起開裂”等問題。當軟糯香甜的如意糕切片裝盤,大家爭相品嘗,現場充滿歡聲笑語。
活動尾聲,志愿者莫國昶對孩子們進行采訪。“我覺得很好玩,在學的時候既能學到知識還能互幫互助,親手實踐,做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圖為志愿者們的合影 供圖 東莞市寮步鎮志愿者協會
藥韻膳心志愿服務隊的隊長李婧怡表示,本次活動是“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知、繪、制”三位一體的形式,讓藥膳文化走出書本、走進生活。未來,服務隊將繼續深入社區、學校,開發更多互動性強的體驗項目,讓更多人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