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王維(701或699-761年),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由此步入仕途。他參禪悟理,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舊唐書·王維傳》載有蘇軾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世人公認的詩佛,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王維是否和李白、杜甫一樣,有愛情、親情和友情的人間“三情”嗎?
他甚或沒有愛情——
王維的一生,性情恬靜自持,能夠隨遇而安,沒有李白那種熱情奔放浪漫,也沒有杜甫那種悲天憐人憫物,算個佛系之人。成年后,王維曾結過婚,但妻子在他大約三十歲時就過世了,沒有留下子嗣,從此以后他也沒有續弦,就這么獨自過了一生。對于這段經歷,他沒有留下一個字,就連野史上也難見相關記錄。可以這樣認為,王維至少把愛情生活看得很淡,甚或沒有,對于家庭和子嗣這些的認識,估摸和出家人的想法差不多吧?
但若認為王維是個毫無感情之人,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他有醇厚的親情——
王維有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是他十七歲時寫的,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古名句。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以東,故稱“山東”。這首詩描述了他在異鄉的孤獨和在節日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家鄉的兄弟們相約在重陽節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在插戴可以避災克邪的茱萸時,單單就缺少了自己,是多么遺憾的事哦。
在安史之亂中,來不及脫身的王維被叛軍擒獲,安祿山久仰王維大名,采取軟禁的手段,強迫他做了“貳臣”。唐軍收復長安后,唐肅宗對變節者秋后算賬,王維也在被罰之列。
大弟王縉因輔佐李光弼鎮守太原有功,此時已晉升為刑部侍郎。聞長兄遭難,他跪求皇帝,貶削自己官位以贖其罪,并以王維在此期間寫的詩進行辯護,表明他是心向朝廷的,加之大臣們對皇帝的作法提出了異議。唐肅宗權衡再三,最終寬大處理,只將王維官降一級。但此劫之后,“貳臣”恥辱成為王維余生的隱痛。
761年春,王維預料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上書皇帝《責躬薦弟表》,懇請皇帝削去自己官職,換回在外任職的王縉回朝,兄弟倆朝夕相處,這樣即使哪一日大限將至,也能“魂魄有依”,了無遺憾。當年夏,王縉獲準回長安。但王維依舊沒能等到與弟弟的最后一面,王縉行至鳳翔時,噩耗傳來,長兄與世長辭。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王維和他的弟妹們是多么伯仲情深啊!
他有珍貴的友情——
王維不滿二十歲時就以詩文出名,在與李氏皇族的交往中,特別為岐王看重。早年在岐王的引見下,王維結識了唐玄宗的妹妹,雖然不少史料沒明說,但筆者估摸十有八九是玉真公主。王維精湛的琴藝和高水平的詩文,令玉真公主折服。兩人關系密切。王維在仕途中受過玉真公主的提攜,當然據說有次被貶也與玉真公主有關。
擔任大樂丞的那年,王維獲罪,被貶為濟州寺倉參軍,隨后官場失意長達十多年。后來他遇到擔任中書令的張九齡,投去了干謁詩。唐時的中書令相當于丞相。干謁詩是自我表白和表揚的詩,唐時很流行,不少詩人在不得意時都寫過,但分寸不好掌握,弄得不好會適得其反。張九齡是個大文人,十分欣賞王維投送的干謁詩,果斷地起用了王維,任職中書省的右拾遺。由于他才情洋溢,很快就名滿天下。張九齡罷相后,王維曾寫詩贈他,張九齡回復“知己如相憶,南湖一片風”,從而可以看出兩人不僅僅是上下級關系,更是親密無間的朋友。
王維相處的年輕朋友很多,最有名的是裴迪。裴迪比王維小十五六歲,曾任尚書郎,兩人交往長達二十多年,特別是在終南山隱居那段時間,兩人來往十分頻繁,常在一起泛舟、彈琴和賦詩。王維愛裴迪如子,裴迪敬王維為父,兩人贈答和同詠的詩有三十多首。
裴迪在關鍵時候還幫過王維大忙喲!王維被安祿山囚禁時,裴迪到洛陽菩提寺去看他。王維給裴迪吟了一首《凝碧詩》,裴迪趕緊把它記錄下來并收藏好。唐肅宗秋后算帳要打整王維時,裴迪不失時機地把《凝碧詩》拿出來,說這就是王維心向朝廷的有力證據,把王維的道德形象維護住了。唐肅宗看后“嘉之”。
王維與佛教禪宗的神會大師是好朋友。神會是禪宗六祖慧能的晚年弟子,南宗重要的傳人與創建者,他的“無念禪”開啟了王維,從此信仰了禪宗。上世紀末,禪宗六祖慧能的真身在廣東南華寺,筆者曾去參拜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