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1年12月3日,也就是珍珠港事變爆發前四天,日本統帥部頒發了大陸指第575號文件,說明未來在中國作戰的指導原則。該份文件承認,由于戰局僵持,中國派遣軍內部普遍存在士氣低落現象。因而他指示,避免策劃任何針對重慶政府的大規模攻勢作戰,強調今后主要精力應該放在鞏固華北占領區,包括提升治安強化運動,恢復經濟和爭取占領區民眾的支持。
1、從“51號”到“5號”作戰計劃
日本這一決策非常符合當時世界局勢。太平洋開戰初,日本在遠東地區集中全力向英國、美國和荷蘭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日本戰略指導者決定利用中國華北地區各地方實力派與外交管道,一方面尋求能夠誘使重慶政府接受的和平條件,另一方面創造有利軍事態勢,迫使重慶政府主動乞和。
1942年,日本對華新戰略被納入兩項戰役計劃,分別代號為“51號”和“5號”作戰計劃。日本統帥部認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軍力昭顯之時,假如能在中國贏得幾場重要勝利,徹底摧毀國軍斗志,那么就能夠迫使重慶政府更積極地回應日本的和平條件。對日本統帥部而言,如果可以在中國終結戰斗,就可以讓日軍得以另辟新的交通線,經由印度直達印度洋,與德、意兩國會師,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情勢,加速軸心國勝利。
1942年6月的“51號作戰”計劃的起草,是日方將其新戰略付諸實踐的第一次嘗試。該計劃設想運用中國派遣軍的主力部隊由西安方面進攻,輔佐以一部兵力由武漢方面助攻,合力進犯四川。日方預計動用16個師團兵力,力求在5個月內完成任務,主要目的是殲滅重慶政府的中央軍。
不過,該作戰計劃遭遇了諸多困難,一直停留在紙上作業階段。同年8月底,日本統帥部又開始考慮一個替代方案,稱之為“5號作戰”計劃。這個新計劃預想派遣軍徹底繞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和廣西,而是由湖北、河南和山西方面直接西進,發動對重慶攻擊。然而,太平洋戰爭的不利形勢迫使日軍從中國戰場調離了部分空中和地面部隊,因此耽誤了5號作戰計劃的實施。直到1942年底,這一預想的作戰行動都未能實現。
2、太平洋戰場形勢的反轉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退居守勢,他們在開戰初期的樂觀情緒也逐漸消失。1942年6月初,美國海軍艦隊在中途島戰役中重創日本海軍,標志著美國海軍力量已經從初期的困頓中走出,恢復其原有實力。在隨后兩次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和11月)與南太平洋海戰(1943年3月)中,日本海軍再次受到嚴重打擊。
與此同時,美國陸軍已經開始準備實施跳島戰略。1943年6月,麥克亞瑟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并指揮盟軍在所羅門群島的新喬治亞島成功登陸。至當年12月,美軍已推進至馬紹爾群島與新不列顛島。
從這個簡略歷史回顧中可以看出,美軍是從1942年夏季開始由守轉攻,而日本海軍顯然無力阻擋美軍銳利攻勢。太平洋戰爭伊始,日軍后勤就高度依賴它本土和菲律賓之間的海上運輸線,一方面把戰略物資運回日本,一方面把武器裝備分配到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泰國和法屬印支等地的中轉站支持海外日軍。
只要日軍能夠把美國海軍勢力摒阻于中部太平洋地區之外,它就能夠繼續享受其海外攻略的成果,無需尋求新補給線。但是1942-1943年間,隨著日軍越來越難以招架美國海軍猛攻,情況開始惡化。
依照日本原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預測,在戰爭最初2年中,它可能被盟軍擊傷擊沉的船舶大約可以控制在180萬噸之內。然而事實上,開戰21個月內,船舶損耗已經達到380萬噸,超過預想兩倍以上。其中由盟軍飛機襲擊造成的損失僅占總損失的24%,而高達55%的船舶損失是被盟軍潛艇襲擊的。
因此,盡管1943年開春以來,盟軍駐華空軍加緊了對日本本土空襲,并且給在華作戰的日軍造成了相當程度困擾,但與盟軍的海軍攻擊相比,空襲對日本運輸補給造成的威脅并不嚴重。數以百萬噸船舶的損失,迫使日本政府決定強征民間船只用于軍事運輸,但是仍然不能解脫困境。同盟國海軍越是向西太平洋挺進,日本運輸補給的損失便會越為慘重。
回顧太平洋戰爭之初,日軍的運輸能力約為550萬噸。盡管日本造船工業極力建造新船只,但到1943年底它的運輸能力仍然降至珍珠港事變前的77%。僅僅是1943年一年之內便減少了16%,而且前途只會更趨黯淡。這些損失不僅能夠削弱日本維持它在東南亞據點的能力,而且可能動搖整個日本民族的根本,使它難以長期堅持作戰。因為日本依賴海上運輸線,不僅是為向駐扎海外的部隊提供補給,也是為了攫取東南亞豐富的戰略資源去支援整個日本的戰爭能力。
石油補給對日本來說尤其重要,石油資源在引導日本與美國開戰中曾經占據過絕對重要地位。1941年11月,日本御前會議曾估計東南亞的石油輸出會穩步增長,到1944年將滿足戰爭需求的84%。但是開戰之后,大量油船被擊毀,使得石油補給困難日顯。1943年,日本不得不使用多達76萬公升的“人造石油”來彌補天然石油短缺。但到1944年2月,被摧毀的油船總噸數已達111000噸。燃料短缺必然影響到諸如鋼鐵、飛機、炮彈、艦船、商船和汽車等重要軍需品的生產。這些軍需品的產量從1944年年中開始急劇下滑。當太平洋戰爭進入第3年時,日本戰略指導者面臨巨大壓力,急需開辟新的海上補給線。
3、豫湘桂戰役與“絕對國防圈”
日本方面并不是沒有預見到盟軍進展的速度和隨之而來的補給困難。早在1942年12月,大本營作戰課就已經開始著手起草一份長期作戰計劃,開始考慮構建大陸走廊去補給東南亞的占領軍。隨著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頹勢日益顯著,海上交通線也日益岌岌可危。最終,1943年11月22日,日軍作戰課不得不起草了一份正式計劃,旨在打通中國大陸南北,把中國與印支用鐵路連接起來,以抵消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獲得的優勢。
3天后(1943年11月25日),美空軍轟炸機從江西遂川基地出發,首次轟炸臺灣新竹機場,日本政府大為震驚,也迫使它必須想辦法對付大陸的空軍基地。
在參謀總長杉山元敦促下,“大陸作戰”計劃很快成形。該計劃設想占領平漢鐵路與粵漢鐵路沿線的重要城市,并進攻廣西和貴州,使用柳州和獨山間的黔桂鐵路拆下來的鐵軌,去鋪設從柳州至中越邊境諒山的鐵路。
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施,則日本估計可以獲取中國內地省份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鐵路器材。如果再投入約200輛火車頭和2500節貨車車廂,就可以保證從北平到河內之間3000公里鐵路的通暢運行。
最后,日軍還設想在打通大陸運輸線的同時,集中力度徹底消滅重慶政府的中央軍主力部隊,摧毀衡陽、柳州和桂林的空軍基地。日軍戰略制定者堅信,這一作戰計劃如能成功執行,則日本不但能保有中國大陸的60萬派遣軍和在東南亞的50萬南方軍,而且還能吸引美軍支援中國而減輕它對南洋日軍的壓力,達到和美國長期作戰效果。
上述戰略考量反映出1942年底、1943年初日本在逆境中應戰方針的轉變。1942年9月,日本不再指望無條件的勝利,轉而強調 “確立不敗態勢”。1943年,大本營不得不接受殘酷現實,即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無法扭轉日本海軍在西南太平洋的劣勢。因此,他們開始考慮在何處迎擊英美的反攻。
1943年9月25日,日本政府最終確定了“絕對國防圈”。該地域圈北起千島列島,南至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諸島和加羅林群島,西至西部新幾內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馬來半島,北至泰國、緬甸、印支、中國與日本本土。這是最后一道防線,也是日本能接受的它在亞洲的最小勢力范圍。
確立“絕對國防圈”的目的是保護“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資源地域,確保本土與國防圈內各地區之間陸海空運輸的通暢,爭取在和同盟國戰斗中擁有內線作戰和資源支援的優勢。如果單純從日本大本營向中國派遣軍下達的作戰命令的表面文字來看,不難讓人把一號作戰的主要目標解釋為只是摧毀重慶政府的空軍基地而已。
但是在一份作戰命令中,上級參謀單位很少需要向下屬作戰單位詳盡地闡述該項作戰完整的戰略背景和目的。它只需要說明下一步軍事目標即可。但是必須把作戰行動放到更廣闊和特定的背景下予以考察,才能充分了解該次作戰的宏觀用意。
即便是在日美兩國開戰之初,日本政府也不曾幻想靠一己之力去擊敗美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因為它推測偷襲的破壞程度將使美國海軍在幾年之內難以恢復,無法反擊。而日本則可以在這爭取到手的數年空檔時間內,在東南亞占領區站穩腳步,甚至與德意兩國軍隊在中東地帶建立直接聯系,扭轉世界大勢。日本的失著,是美國海軍復蘇速度之快大出意表,到1942年底,日本已經預感到大事不妙,因為它修復創傷的能力顯然無法彌補戰爭損失,而美國卻似乎擁有無盡資源,不但能補足損失還能增強戰斗力。
到了1942年下半年,日軍顯然已經無法阻擋美軍向日本本土海域進犯的步伐。在日方看來,只要美國戰略決策者仍決意進攻日本本土,威脅其國防生命線,則日本就必須建立起大陸走廊。因此,即便是重慶陸軍當時并不對在華日軍構成任何威脅,也不能讓日本改變心意。更何況,美國駐華空軍也的確越來越頻繁地襲擊日本的戰略要地和破壞日本海軍近海補給線,這就更堅定了日本盡快實施打通大陸作戰計劃的決心。
4、國民政府何以反應遲緩?
1943年12月,日本大本營將這次即將發動的作戰稱為“一號作戰”,并命令中國派遣軍做好準備。一號作戰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連接黃河北岸日本占領區至河南信陽一帶,打通平漢線;第二階段是占領湖南岳陽至越南諒山一帶地域。
盡管日軍在1944年面臨多重困難,它仍舊調集了50萬士兵(約20個師團),10萬匹馬,15000輛汽車,和1500門火炮。成為日本陸軍史上投入最大規模的戰爭。1944年4月18日,日軍14萬兵力在豫中地區渡過黃河,打響了第一階段的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方面的反應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了解。
第一是戰前的無知,第二是戰爭初期的誤判,第三是戰爭實際過程中的無能。
首先是在戰役前,中國政府完全缺乏警惕。根據看到的中方資料,無論是高層領袖們的日記和來往公文,或是軍事情報單位的報告,都一致顯示他們對于日本軍方緊鑼密鼓地籌備了超大型攻擊計劃毫無警覺。在此時期重慶政府固然收到大量來自華北的情報,但是多屬零碎,沒有被繪幟成為一個洞觀大局的圖像。
比如說,中方情報在1944年3月份已經顯示,日軍增加駐漢口飛機超過200架;增兵湖北西部;同時在修復平漢鐵路黃河大橋使之可以通車。這些跡象讓中方感覺日軍或許有所企圖,但是對于傳聞日本要打通平漢鐵路之說,則軍令部長徐永昌完全不予置信,認為不過是眩惑的宣傳伎倆而已。
當然蔣介石本人的態度最值得注意。他在3月5日看到軍事匯報,首次得知日軍在急修黃河大橋,他立即的反應是“打通平漢路之計益顯矣”。但是他并沒有立即采取行動,因為他認為大橋至少需要到5月下旬才能修復,而屆時美國空軍當可加以破壞。
換言之,以事后諸葛亮觀之,重慶政府當時即便有正確情報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誤認為國軍可以從容應付。而蔣介石需要等到5月底才從軍事情報得知,原來日軍從3月初就陸續從東北運送了45-50萬士兵進入華北準備攻勢。
1944年3月下旬,重慶政府陸續收到各方面諜報和戰區報告,顯示日軍在華北各地活動頻繁,似乎將要發動大型戰役。這些突然增加的情報包括日軍調動鐵路車皮、軍隊集中、糧秣囤積、軍官行蹤等等,都顯示將有大動作。
但是仍然沒有推測日軍的真正意圖為何。到了4月初,重慶政府接到的軍情報告,逐漸讓領袖們開始猜測日軍可能先打通大東亞鐵路線。但是徐永昌仍然認為日軍可能希望在與英美兩國決戰之前先打通粵漢鐵路線,集中火力打擊中國的生力軍(野戰部隊,中央軍)防止后者反攻,準備將來在中南半島撤軍時可以經過廣西而后北運,也可能借占據粵漢線去隔絕此線以東的國軍飛機場,便于打擊西南的飛機場。
雖然他也考慮到日本可能想打通平漢鐵路線,但是不認為它是首要目標。這個推測表示戰役的開端更可能是華南地區,而不是華北地區。值得注意的是,華北前線中方最高戰地指揮官也缺乏警覺。第一戰區司令官蔣鼎文報告日軍在3月間大幅調動,似乎有大動作,但是并沒有確切判斷攻擊目標。即便是在4月上中旬,軍令部繼續收到各方諜報,日軍大量集中和移動,火車運兵,后勤繁忙,日軍似將有大動作。
但是重慶政府對于日軍真正意圖仍搞不清楚。
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蔣介石個人健康又產生嚴重危機。他由于過去長期操勞過度,對延綿不斷的小病小痛又勉強硬撐不予治療,終于使他在3月底開始重傷風咳嗽,嚴重到被迫停止正常活動必須在家中靜養,“病體沉滯”、“四肢無力”、“心神消沉”,無法處理公事,一直拖到4月底才見好轉。這場漫長而嚴重的疾病必然影響到重慶軍事機構的應變能力。因為蔣介石歷來密切關注和指導中國的戰事,一旦他臥病在床,重慶政府就群龍無首。也可能因此而使軍令部和徐永昌的判斷扮演了主導角色。
1944年4月17日謎底終于揭曉,第一戰區向中央報告,敵軍在中牟渡河開始攻擊。換言之,中國軍事情報收集和分析工作成為一大敗筆,導致最高指揮部喪失了寶貴時間去做出相應措施。但是在華北實際戰斗已經爆發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中方最高當局的持續誤判,則尤為不幸。
比如說,戰斗已經持續十多天,而軍令部長徐永昌依然無法看清楚狀況,以致他在四月底還寫道,“敵傳打通(恢復)平漢鐵路殊無理由。余以為主要在打擊我湯集團或搶麥,亦可能為掩護換防。”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