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周刊第117期發表了兩篇文章,一是郭沫若先生的“讀了‘關于周頌噫嘻篇的解釋’”;一是徐澄宇先生的“評‘樂府古詩’的反批評”。這兩篇文章反映了學術研究批評上的兩種態度、兩種風氣,給人留下了兩種印象。郭沫若先生一方面和批評者虛心地商討問題,同時一再地表示感謝批評者糾正了他的錯誤。而徐澄宇先生在反批評的文章中,卻說了這樣的一些話:“劉君(指曾經寫文章批評了徐編‘樂府古詩’的劉射——作者)在未抓到所謂‘錯誤’之先,先來這一套‘批評八股’,是意圖蒙混水平較低的讀者,而實際上有點兒‘自欺’。”“象劉射先生這種批評可以說完全是‘隔靴搔癢’和‘歪曲事實’的‘不正確’的。……劉射先生一篇幾千字的批評文字,從頭到底沒有抓住一點錯誤,完全是‘強不知以為知’,……而處處掉弄‘壞作風’來破口謾罵……”“本來這樣一篇批評的文章‘是不值得我花費筆墨去仔細’辯駁的,‘我終于這樣做了’,因為它反映了目前古典文學研究工作中在批評方面的一種壞風氣;拿著批評家的旗幟,掉弄批評家的八股濫調替人家濫扣帽子,放出一派‘似是而非’、‘自以為是’、‘隔靴搔癢’、‘歪曲事實’的濫調,亂七八糟的謾罵一頓來欺騙讀者還以‘自欺’”(重點是作者加的)。整篇文章的語氣,給人以怒發沖冠的感覺。
因為這兩篇文章在同一期發表,它就很自然地構成一幅鮮明對比,一方面是批評與被批評者互相尊重與人為善,是真正地在探討學術問題;另一方面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面紅耳赤,相互指著對方的鼻子大罵,為了面子和尊嚴在斗氣!
有些人常以這樣的態度對待批評:你笑我是冒牌學者,我就嘲你是無知小子;你要罵我是壞作風,我更可以罵你是拆爛污!
我想專家學者都應做出表率,為什么還這樣“肝火旺盛”,不能樹起正確的治學態度?雙方都平心靜氣實事求是商討問題不好嗎?
對別人的輕蔑未必能抬高自己,而謾罵也不能解決學術上的任何問題。請放冷靜些吧!
來源:人民日報1956年9月1日 第8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