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痙攣性斜頸,中醫稱為“頸項強急”或“痙病”,表現為頸部筋肉僵硬、攣縮,頭部歪向一側或頻繁顫抖。看似突發,實則是內因累積的結果。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筋為肝所主”“肉為脾所司”。肝氣調暢,筋脈柔韌;脾運化健旺,肌肉得養。但當肝脾失調,就會導致“痙”的發生。
在中醫體系中,痙攣性斜頸主要源于氣血不和與經絡阻滯。《黃帝內經》曰:“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又云:“肝主筋”“脾主肌肉”。具體來說,肝氣郁結會導致血行不暢、筋失濡養,引起筋肉攣急;脾虛失運則水濕內停,阻滯經絡,加劇頸部筋肉僵硬。這非偶然小恙,而是內在失衡的信號!許多患者因情緒波動、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誘發肝火偏亢或脾虛濕滯,最終表現為痙攣性斜頸。例如,長期郁怒損肝,或飲食生冷傷脾,都能引發“筋急頸側”的局面。
為什么調和肝脾是解決痙攣性斜頸的核心?
中醫強調整體辨證:肝脾互根互用。肝藏血,血養筋;脾統血,主運化水谷精微滋養肌肉。兩者失調,則氣血滯澀,筋肉失養,必致痙病。正如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言:“肝脾調和,氣血通暢,痙病自平。”中醫治療此病,不在治標而在調本,重在疏肝、健脾、益氣、利濕。
調和肝脾的思路,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的智慧。如肝氣郁結,則生火生風,火旺則筋攣;脾虛則濕聚,濕聚則經絡不通。只有平衡肝脾,才能使氣血“和”而筋柔“緩”。臨床上,中醫常通過草藥調理肝脾功能,但這里我們更強調生活方式干預(具體藥方需遵醫囑)。核心原理是:肝舒則筋解,脾健則肉柔,整體調和才能根除痙攣之擾。中醫并非簡單“止痙”,而是從源頭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盛勁強大夫,中醫主治醫師,臨床工作近 30 載,在書寫痙攣、痙攣性斜頸、梅杰綜合征、小腦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帕金森病等疑難雜癥的治療上頗具造詣。他擅長運用中醫藥療法,從整體出發,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為眾多深受疑難病癥困擾的患者帶來了康復的希望。
中醫調理這些疾病,注重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如果有人被這些病癥困擾,不妨試試中醫的方法,只要堅持治療,就有重獲正常生活的希望!但請記住,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