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良渚街道部分區域突然出現自來水異味,居民紛紛反映水中彌漫著“臭雞蛋”“爛泥潭”的味道,令人作嘔。
三天后,官方回應姍姍來遲:異味源于“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硫醚類物質”。
還是“自然原因”,熟悉的味道,似乎所有人都無需擔責。
對此很多人提出質疑:如果是藻類原因然應該是緩慢地變質,然后遇到突變因素(比如光照,高溫等)而發生突變,那么就有兩個疑問:第一,這么長時間沒有人檢測嗎?沒用發現變化趨勢嗎?第二,7月15與16日發生了什么突變?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7月19日,《大河報》調查披露了一份余杭區政府公開的水質檢測報告,報告顯示,苕溪永勝取水口的糞大腸菌群數值其實早在5月就已顯著異常,遠超Ⅲ類水質標準,而這條苕溪,正是余杭主要的飲用水源。
糞大腸菌群超標730倍,真的是“自然原因”?
根據《2025年6月余杭區水源水水質情況》報告:
4月,苕溪永勝取水口糞大腸菌群數值僅10個/L;
到了5月,暴漲至7300個/L;
6月,更是飆升至16000個/L,遠遠超過Ⅲ類水質標準上限(10000個/L);
也就是說,所謂“異味水”,最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而糞大腸菌群是什么?這是評估水體是否受到糞便污染的重要指標,直接關乎飲用水的安全與人體健康。它的驟升,不能簡單歸咎為“天氣熱了”“藻類多了”。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明確規定:糞大腸菌群(Fecal coliforms)限值:不得檢出(0 / 100 mL),也就是說,在 每100毫升飲用水中,不允許檢出任何糞大腸菌群。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段時間的水,居民喝了,用了,甚至給孩子泡了奶,甚至可能做成食品買到了全中國。
誰在掩蓋?誰在失職?
問題不在于現在出現了臭味,而在于早在5月,他們是否已知曉污染的存在?如果知道,為何不第一時間治理并告知公眾?這些明知數據異常卻不處理的人視百姓健康安全如無物,該當何罪?
從檢測數據來看,污染并非突發,而是逐步積累。為何一直等到居民集體投訴、媒體介入,才被動回應?又為何將污染源解釋為“自然氣候下藻類分解”,而不提“糞大腸菌群已嚴重超標”的硬數據?
這不是隱瞞,而是掩蓋;不是無知,而是失責。
試問一句,如果不是媒體翻查了政府公開的水質報告,我們是否永遠只能聽到“氣候異常”“水質無害”的安撫性話術?
藻類是“替罪羊”,還是“背鍋俠”?
根據環保領域常識,硫醚類物質的確可能由水體中藻類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產生,猶如當年太湖的藍藻事件。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個事實——腸道微生物在分解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半胱氨酸)時,也會釋放硫醚類化合物。
換句話說:臭味的來源,未必全是藻類,糞便污染也可能是重要元兇。
一個臭味背后,可能掩藏著非法排污、管網泄漏甚至飲用水源遭侵的嚴重系統性風險。
這不是水質波動的問題,這是公眾健康保障機制是否健全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否透明的問題。
我們需要真相,不是話術
從“異味自來水”,到“藻類厭氧降解”,再到被媒體揭露的“糞大腸菌群暴漲”——余杭水事件正在演變成一次信任危機。
公眾不需要多么復雜的解釋,只需要一句實話:
5月份水質已經出問題了嗎?
是誰知道了?又是誰選擇了不說?
這才是焦點。
面對水污染,政府的職責是保障,而不是敷衍;是溯源,而不是推鍋;是守護,而不是甩責。
最后的問題:
苕溪,是余杭的主要飲用水源。如今,它還能喝嗎?
如果不能,那我們又喝了多久?
“水至清則無魚”,但治理若不清,則影響民心。”
我們期待的不只是一次通報,而是一次徹底、坦誠的調查與問責。
這不是小題大做,這是飲水者的基本權利。
發聲不易,感謝點贊?轉發。
早七點準時發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老boy。
做過監理,行政,金融,設計,干過培訓,超市,餐飲,投資,外貿……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管管閑事。
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評論。
為防失聯,加好友(67932342)
加入知識星球,每日分享干貨,提升認知!
10萬+文章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時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