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誰,怎么吃,吃多少都很重要。補充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選擇時需關注具體菌株與編號,不同菌株功能差異大,還應留意產品中的“菌落形成單位”(CFU)數量,確保達到有效劑量。
選擇時,對癥選擇是首要原則。畢竟,益生菌并非萬能藥,不同菌株的功能差異巨大。選擇那些經過嚴謹科學研究證實可能對你的特定癥狀有效的菌株,才更有可能真正發揮作用。
比如,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種之一的鼠李糖乳桿菌,就有不同的菌株。應用最廣泛、也最早的鼠李糖乳桿菌GG主要用于改善腸道健康方面,鼠李糖桿菌HN001被認為在維持免疫功能方面有作用,而鼠李糖乳桿菌bv-77則可被用于體重管理方面。因此,選擇務必仔細查看產品標簽上是否有明確的菌株號,這是衡量其功效和科學依據的重要標志。[15-19]
就算是同樣的益生菌,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可能是由于我們腸道菌群結構不同所致。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系統受損人群(如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HIV感染者或患有嚴重免疫缺陷疾病的個體)使用益生菌可能存在潛在的感染風險。這是因為在免疫功能低下狀態下,即使是通常認為是安全的菌株也可能突破腸道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導致全身性感染。因此,此類人群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在專業醫生的嚴格評估和指導下使用益生菌,并在使用期間密切監測不良反應。
而且,益生菌并非即時起效,腸道菌群的改變是一個復雜且需要時間的漫長過程。因此,停用后,這些外來的菌株可能無法在你的腸道中長期“定居”下來,它們會逐漸減少,腸道菌群又會傾向于回到原來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即時換菌現象,即攝入的益生菌可以暫時改變菌群結構,但這種改變往往是短暫的。因此,在相關研究中,益生菌療法往往需要較長時間(6-12周)的堅持。
此外,服用益生菌,別忘了搭配益生元,它們可是益生菌的口糧。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幫助益生菌定植,增強其功效。注重日常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類,才能為你的腸道益生菌創造一個健康繁榮的生態環境。
雖然腸道菌群組成在成年期相對穩定,但飲食干預已被證明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圖源論文[20]。
腸道菌群的平衡類似蹺蹺板——好菌、壞菌和中立菌相互制衡,關鍵不在消滅誰,而在維持多樣性與穩定性。某些益生菌可能通過影響能量代謝等途徑,具有輔助減重的潛力。然而,其有效性尚需更多大規模臨床研究驗證。益生菌不能替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醫學治療在體重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只能作為潛在的輔助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