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妻一女一布鞋”形象示人的宗慶后在去世一年后,完美人設轟然“塌房”,影子婚姻浮出水面,美籍非婚生子女與接班人宗馥莉爭奪遺產,引發家族信托、海外資產、股權繼承和公司控制權的全面紛爭,既鉤沉起國企改制和外資對峙的往事,也將娃哈哈“體外公司”的皇帝新衣再次扯下,而這原本是從政府到公眾都小心翼翼避免戳破的“糊涂賬”。
娃哈哈從一個校辦企業變成飲料帝國,宗慶后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沒有宗慶后,就沒有娃哈哈。但伴隨著娃哈哈崛起和宗慶后名滿天下,娃哈哈一直有條隱隱約約的斷層線,即與國資的關系和產權界定問題,在宗慶后生前得以維持精巧平衡,但基于對宗慶后個人的信賴和“效忠”不復存在之后,其與家族內部遺產紛爭合流,成為有可能反噬娃哈哈未來發展的“灰犀牛”。
任何“不可能三角”最終將暴露出草臺班子的一面。
娃哈哈既是民營企業的一面旗幟,也是一面鏡子,它在歷史和制度的張力下闖出一條路來,但契約精神的爭議始終揮之不去。而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猝然爆發的遺產爭奪,也讓民營企業“二代接班”和財富傳承的話題顯性化,足以令創業企業家們深思。這并非一家一族的事情,而是中國經濟必須實現的“驚險一跳”。
平衡與失衡
娃哈哈的一大特色是,在集團有限公司之外,有一個龐大且復雜的體外公司,前者對后者的大部分都沒有控股,但這些體外公司卻主要是圍繞娃哈哈的品牌和產品展開經營。
事實上,體外公司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很難用絕對的是與非來定義,但無論是當年娃哈哈與達能的訴訟戰和輿論戰,還是娃哈哈到底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爭論,都與此相關。
當時達能指責娃哈哈違反契約,合資公司的市場和利潤被體外公司所侵蝕,最后雖以達能退出結束,娃哈哈訴以“民族品牌”的策略也大獲成功,但事件還是以不為人察覺的方式影響著此后娃哈哈的發展,那就是娃哈哈的體外公司,越來越壯大。
這些體外公司,要么是宗馥莉負責的宏勝系,要么是其他投資平臺所搭建起來的代工網絡,要么是離岸資本所主導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娃哈哈集團與體外公司,是弱枝強干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在宗慶后生前能夠被默認并且形成股東之間的“共識”,肯定是基于稅收等多方面的考慮。只是,影子安排和隱形控制,這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控盤能力,是無法像血緣一樣傳承下去的。
平衡在宗馥莉“接班”之后被打破,股權繼承存在變數,公司控制權也變得微妙,而國資的角色和話語權,也一再被輿論場反復提及和討論,形成新的變量。不同力量的交織纏繞,將娃哈哈最終推向何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信托與保單
爭產背后,“二代”接班和財富傳承這種自帶流量的話題,順勢成為社交幣,也使得家族信托和保單這樣的金融專業詞匯,成就了一場大型全民科普運動。
家族信托首當其沖。新聞剛出來時,人們錯愕于號稱風險隔離的家族信托被輕易擊穿。但隨著更多信息被報道出來,盡管真相依舊撲朔迷離,但大家傾向于認為這個信托尚未完全建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以至于信托賬戶被認為是從屬于企業的資金賬戶。
事實上,財富傳承除了信托,還有保單這種方式。幾個月前,匯豐保險香港簽發了一張價值2.5億美元的人壽保單,成為“史上最貴保單”。毫無疑問,這張保單是用來傳承財富的,保單所具有的稅收籌劃、隱私保密和債務風險防范等優勢,也讓其更加高效。
當然,在財富傳承的過程中,信托和保險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選擇,而更多是兩者的交叉使用,發揮各自的優勢,無論是風險隔離還是杠桿作用,都確保財富傳承合法合規地傳遞下去。
財富傳承有專業的金融工具和機構保駕護航,但民營企業“二代接班”就無規可循,蕭規曹隨和改旗易幟都是方法論,沒有對錯,有的只是“成王敗寇”。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隨著“創一代”的漸次退休,職業經理人接班也好,如美的,家族子女接班也罷,如娃哈哈,無論是更信賴老一輩的商業直覺也好,還是更加倚賴經過大學科班教育的“商學院思維”也罷,千差萬別,千言萬語,其實就是一句話,不審勢則寬嚴皆誤。
沒有誰的時代,只有時代里的人。
撰文:玖亓校長
編輯:一諾
設計:小玉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