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3年的盛夏,遼寧本溪的劉丁寧成為全城熱議的焦點人物。
香港大學,這所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
卻有這樣一位學子,面對高達72萬元的獎學金毫不動搖。
果斷放棄這筆豐厚的資助,選擇從港大退學,并重新參加高考。
她正是當年的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
那么,她為何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決定?如今多年過去,她的生活又如何?
天之驕女
成長于書香門第的劉丁寧,仿佛與書本有著天然的親近。
她的父母皆為大學畢業生,家中學習氛圍濃厚。當其他孩子還在為寫作業哭鬧時,她已能安靜地沉浸于書海。
尤為特別的是,她對古詩詞與歷史典故懷有濃厚興趣,常常捧著線裝書看得如癡如醉,國學成為她童年最親密的伙伴。
進入中學后,她的學霸氣質愈發明顯,成績常年穩居年級榜首,是老師口中“無需操心”的學生。
但她從不拘泥于課本,初中時偶然接觸竹笛,僅用一個暑假便考取十級證書,沈陽音樂學院附中甚至向她發出邀請。
只是父母認為藝術道路不夠穩定,她才暫時擱置了這一愛好,但內心始終眷戀著傳統文化中的韻律之美。
高二那年,學校組織參加北大夏令營,劉丁寧首次踏入燕園。
未名湖畔的垂柳、博雅塔下的書香,尤其是中文系學長學姐談及古籍時的神采,令她瞬間確信。
這才是她心中向往的學術殿堂。
從那時起,考上北大中文系便成為她堅定不移的目標,連筆記本扉頁都寫著“為往圣繼絕學”。
2013年高考結束后,當“省狀元”的光環落在她頭上時,選擇反而變得艱難。
北大是她夢寐以求的歸宿,而港大也以72萬元獎學金向她拋出橄欖枝。
母親認為港大國際化程度高,利于未來留學發展;父親則更傾向離家近的北大,認為更適合她深入研究國學。
在父母的反復權衡和獎學金的吸引下,她帶著些許猶豫選擇了港大。
臨行前,她特意將幾本國學經典裝入行囊,計劃在新環境中繼續研讀。
然而踏入港大校園的那一刻,她便隱隱察覺到異樣:校園中隨處可見英文標識。
公告欄上的通知幾乎全是英文,連食堂阿姨的普通話也帶著濃重口音。
開學第一周,全英文授課便讓她陷入困境。
盡管高考英語成績優異,但面對外教飛快的語速和專業領域的生僻詞匯,她常一節課下來連筆記都難以完整記錄。
課后需花費雙倍時間查閱詞典才能勉強理解。
更讓她不適的是,多數課程依賴電子課件,面對屏幕閱讀總讓她感到缺乏紙質書的踏實感。
比起學習方式,文化氛圍更令她難以適應。
她渴望與同學探討《論語》《史記》,但身邊人更關注雅思托福、實習經歷。
她想加入傳統文化社團,卻發現學校中多為商業、科技類社團。
一次課后與老師交流對古詩詞的理解,老師建議她“可嘗試從西方文學理論角度切入”,這讓她心中泛起一絲失落。
人生的選擇
入學僅半個月,她便在宿舍里偷偷哭了好幾次。
看著書包里尚未翻閱幾頁的國學經典,她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為了所謂的“前途”與獎學金,她放棄了真正熱愛的東西。
她開始失眠,夜深人靜時反復思索:是繼續堅持適應,還是勇敢承認錯誤重新開始?
72萬元獎學金在熱愛面前,突然顯得微不足道。
當她鼓起勇氣向父母提出退學復讀時,電話那頭沉默許久。
母親帶著哭腔勸她再嘗試適應,父親則提醒她復讀將面臨巨大壓力。
但她堅定地告訴父母,自己不愿讓人生留下遺憾。
最終,父母選擇支持她的決定。
港大老師得知她要退學后,多次找她談話,甚至提出提高獎學金、調整課程設置等方案。
劉丁寧卻搖頭表示,這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這里缺乏她渴望的學習氛圍。
2013年10月,她收拾好行李悄然離開港大,沒有向太多人告別,低調返回本溪高中。
重返高三教室的那天,她成為全校矚目的焦點。
同學們私下議論紛紛,網絡上的質疑聲也不絕于耳。有人稱她“放著狀元不當瞎折騰”,有人預測她“明年肯定考不過去年”。
她將這些聲音全部屏蔽,在書桌上貼了一張紙條,心無旁騖,只為北大。
復讀生活比想象中更加艱難。
已學過的知識需重新梳理,還需克服“狀元復讀”的心理壓力。
每天天未亮她便到教室背書,夜晚學到保安鎖門才離開。
班主任心疼她,勸她別太拼命,她卻說這次機會來之不易,必須全力以赴。
8次月考中,她6次奪得年級第一,用實力回應質疑。
2014年春節后,她特意前往北京,再次走進北大。
未名湖面尚未解凍,她坐在湖邊凝視中文系教學樓,在心中默默許愿。
返校后,她重新整理錯題本,在薄弱知識點旁畫上小星星,每一筆都寄托著對未來的期待。
2014年高考當天,校門口擠滿記者。走進考場前,她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正常發揮就好。”
成績公布那天,她正在幫老師整理資料,同學跑來大喊:“劉丁寧,你又是狀元!666分!”
這一次,她沒有激動落淚,只是微笑著說:“太好了。”
填報志愿時,她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寫下“北京大學中文系”。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她將兩份通知書并排擺放,隨后將港大的那一份輕輕收進抽屜。
這一次,她終于踏上了夢寐以求的道路。
開學典禮上,作為新生代表發言,她站在臺上說:“一個真正的中文人,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守護內心的熱愛。”
這句話贏得滿場掌聲,也成為她大學四年的信條。
在北大,她仿佛魚兒歸海,整日沉浸于圖書館古籍部,參與國學社、詩詞大會,整個人煥發出新的光彩。
她重新拾起竹笛,加入學校民樂團,課余時間學習戲曲,逐步彌補童年的遺憾。
專業課上,她常與老師討論至下課仍不舍離去;選修課則選擇書法、古琴,宿舍墻上掛滿她書寫的毛筆字。
同學們稱她“渾身散發著書卷氣”,她笑著說:“這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2018年,她憑借優異成績獲得北大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
研究生階段,她專注于古典文學研究,發表了多篇關于明清小說的論文,并利用課余時間為中學生講授國學課程。
看著孩子們眼中的光芒,她感到無比滿足。
畢業后,有留學機構向她拋出橄欖枝,承諾全額獎學金赴海外名校深造,但她婉拒了。
她選擇留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古典文學,課余時間整理授課筆記,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國學的魅力。
結語
如今十年過去,劉丁寧已成為學生們喜愛的“劉老師”。
她的課堂不僅講解詩詞格律,還教授古詩吟唱、毛筆書寫。
有人問她:“當年放棄港大和72萬,現在后悔嗎?”她總是微笑回答:“能在最美的年華做熱愛的事,是最幸福的事。”
偶爾翻看當年港大的錄取通知書,她心中沒有遺憾,只有慶幸。慶幸自己在20歲那年有勇氣承認錯誤,慶幸父母最終支持她的選擇。
在這個被“成功標準”束縛的時代。
她用十年光陰證明: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樣,而是堅守初心,將生活過成自己熱愛的樣子。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退學港大復讀”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再獲高考最高分》
九派新聞——《棄港大選北大”女孩劉丁寧現狀:選北大是內心執著,對外界評價釋然,大學曾遭遇校園霸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