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報紙在她的指尖“活了”
——記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郪江外國語學校曾慧
“這份榮譽既是一種肯定,也是新的起點,我將繼續深化‘環保藝術+’實踐,做好美麗中國的志愿者、先行者。”在2025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曾慧被評為2025年十佳生態環境志愿者后告訴記者。
曾慧是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郪江外國語學校的一名美術老師,更是學生眼中的“魔術師”。13年來,她用一雙巧手把廢舊報紙變成藝術品,把綠色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走進學校的廢舊報紙創意藝術工作坊,各式各樣用廢舊報紙制作的作品映入眼簾。有大象、小鹿、烏龜等動物,有拔河、喝茶等各種生活場景,還有極具地域特色的各式建筑。
2012年,曾慧到成都市參加業務培訓。培訓課程提出的“將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帶入課堂”理念,觸動了她的心弦。
大英縣郪江外國語學校位于城鄉交接地帶,如何將地域和民族特色帶入課堂,讓孩子們獲得良好的美育啟蒙呢?
用廢舊報紙做成藝術品這件事,來自一次機緣巧合。一天,曾慧在清理課桌上的舊報紙時,發現報紙的可塑性強,經簡單揉捏和加工后就能變成各種形狀,也易于形成點、線、面等美術語言。于是,曾慧便嘗試著用廢舊報紙做了一個蜘蛛,拿到課堂上時,學生們喜歡極了。
“以前覺得報紙只能看,現在覺得它像魔法紙,只要花心思,廢品也能變成寶貝。”學生唐成宇對曾慧說,親手賦予廢品新生命,讓他感受到了創作的樂趣。
從此,曾慧開始用廢舊報紙開展美育課程,不僅解決了鄉村美術課材料匱乏的問題,還將環保理念完美融入了美育實踐中。
多年來,曾慧借鑒竹編、剪紙、稻草藝術的技法,提煉出撕、折、揉、剪、擰、繞、編、串八大技法,創編了特色校本課程。不僅如此,她還制作環保動畫7部,編寫生態繪本5部,指導成立“石頭記”等5個具有生態環保特色的工作坊。
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園拓展到社區、高校,近年來,曾慧積極投身各類環境教育及志愿服務活動,到西華師范大學等高校培訓美術骨干教師,向市內外多所學校分享環境教育經驗,指導兄弟學校從環保角度打造美育特色品牌;利用寒暑假到社區開展環境志愿服務活動,在大英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設立“環保藝術角”,培養環保小衛士600余名。
從講臺到社區,從廢紙到藝術。曾慧變廢為寶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未來,曾慧還有很多計劃。除了繼續推動特色校本課程落地實施,開發廢舊報紙創意藝術課程外,她還希望通過錄制環保創意課程,拍攝環保相關的動畫片和微電影,利用抖音等平臺傳播,讓更多的人關注環保,參與環保。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文字 | 王小玲
視頻 | 程龍
編輯 | 李夏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