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大量珍貴的中國近現代藝術文獻實現數字轉型?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近日專門舉辦“當代美育生態中藝術文獻數字化轉型”學術研討會,就當下不可再生的珍稀美育文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美育文獻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價值意義等進行了交流討論。主辦方透露,國內首家“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也將在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建設。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序廳效果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副校長、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子卿表示,藝術文獻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美育生態重構的重要契機?!疤烊A學院積極搭建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李超教授及其團隊深度合作,在其指導下搭建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學術框架,推動《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化轉型研究》重點項目落地,該項目對探索美育文獻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具有里程碑意義?!?/p>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效果預覽 主辦方提供(01:28)
據介紹,規劃中的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近現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的核心成果,展陳中,“美育百年中國”數字孿生展臺將成為視覺焦點。參觀者輕觸操控界面,將即刻實現歷史與未來視角的自如切換,在 AR 投影與古籍復制品的交織中,沉浸式感受美育百年發展歷程中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
序廳展陳選取美育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八位人物,以玻璃雕刻藝術手法,對蔡元培、陳望道、李叔同、朱光潛、徐悲鴻等名家形象進行立體藝術化塑造。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超教授擔任學術館長,首場研討會“當代美育生態中藝術文獻數字化轉型”由李超主持。作為項目首席專家,他在“百年中國美育珍稀文獻遺產”主題匯報中,他介紹了子課題項目組已經完成對不可再生的珍稀美育文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美育文獻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價值意義在于構建社會美育生態。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的目標是構建全國藝術校園創新合作平臺,形成新文科、新藝科背景中的知識產生模式,體現經典傳承、文化創新與社會服務的價值導向,促進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建筑學等學科建設發展?!崩畛f。
近現代藝術文獻:《婦女雜志》第十五卷,第七號(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特輯號),1929年7月出版
安徽省圖書館副館長董松以安徽博物院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為例,介紹了對“藝術文獻數字化轉型的美育實踐思考”。這一以國家級課題為學術支撐、以館藏文獻資源帶動國際藝術資源、以歷史文化結合Al科技,集紀念性、藝術性、教育性為一體,以藝術視角回湖時代,用珍貴的藝術文獻講述留法青年在動蕩的歲月里懷瑞美育報國之志的奮斗故事的展覽,是一次美育實踐的典范。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李永強在“20世紀上半葉寓居上海的國外藝術家查農相關文獻解讀”報告中展示了關于查農深刻學習中國藝術的案例研究。在20世紀初期的中西藝術交流,大部分是單向的輸入,是中國藝術家向西方繪畫學習的過程,這項研究顯出中國藝術在海外傳播的內在潛力。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指導教授趙牧在“以數智為器,以融合為徑——高校美育平臺建設的未來圖景”專題報告中,介紹了目前已完成對高校美育平臺建設的理論建構。
近現代藝術文獻:天馬會展覽目錄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馬琳教授分析了AI在展覽中的優勢與痛點,建議構建AI參與下的“展覽知識圖譜”,建立“社區數據-文獻語料-藏品圖像”三重驅動系統,實現社區策展自動化接口強化策展人、AI、社區居民三方共創機制,形成可持續的社會美育機制網絡。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蔣英針對當前土山灣畫館存在的場地受限、文獻缺失、研究不足等客觀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建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秦瑞麗在分享了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所面對的應用困難及解決方法時,反思了數據庫建設中“數據—平臺—團隊”三位一體的有機關系。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常務副院長朱花和副院長李娟做了l《數字賦能美育新生態 博物筑夢教育新圖景 —— 上海師大天華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數字化實踐與探索》主題匯報。朱花展示了學院以科技賦能美育的多維探索。學院依托數字媒體藝術、環境設計等專業集群,形成 “科技 + 藝術 + 人文” 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數字媒體專業 3D 無人走秀《塵韻絲竹》入選中國上海數字藝術國際博覽會,多媒體舞劇《塵香疏影》赴韓國 SAC 藝術中心巡演,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全景校園與 AI 校園場景,形成 “虛實融合” 的教學創新樣本。
李娟通過“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設計方案的展示,系統闡釋了學院在美育文獻數字化展示領域的創新實踐。該博物館以“美育賦能高等教育與文化傳承”為核心,構建“教育——研究——傳播”一體化生態,通過 AI 圖像修復、VR/AR 沉浸式體驗等技術,將百年美育文獻轉化為可感知的數字資產。
主廳入口 本文圖片均為設計方案概念圖
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展區二效果
據李娟介紹,中國現當代美育文獻數字博物館空間設計凸顯科技與人文交融:大廳采用木質格柵與動態光影聯動裝置,序廳以玻璃雕刻藝術還原蔡元培等八位美育先驅形象,三大展區通過數字孿生展臺、懸浮光立方投影等技術,構建 “美育百年中國” 的時空敘事劇場。展項創新中,AI動畫演繹美育思想脈絡,MR 技術讓虛擬先驅與觀眾對話,構建 “古今對話” 的沉浸式教育場景。李娟強調,博物館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活態實驗室”,通過“藝術化 + 智慧化 + 生態化”設計,推動美育資源向公眾輻射,助力構建兼具學術深度與社會溫度的美育新生態,為高校文化傳承創新提供“天華范式”。
展區一、美育百年中國。“美育百年中國”數字孿生展臺成為視覺焦點
與會專家認為,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國家戰略背景下,藝術文獻數字化轉型已超越技術層面,成為激活民族文化基因、構建中國特色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關鍵路徑。未來,項目組與天華學院將以此次研討會為起點,持續深化 “美育數字化生態” 建設,讓珍稀文獻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研討會現場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夏燕靖、上海檔案局原副局長、上海市檔案館原副館長邢建榕、上??萍即髮W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原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上海市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及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