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第一次被提拔為部門經(jīng)理時,我以為自己終于熬出了頭,沒想到卻一腳踩進了“夾心層”的泥潭:上頭要結(jié)果,下頭要資源,同級還要搶地盤。本文用大量真實案例與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拆解中層管理者為何成為組織里最累、最委屈、最容易被裁的群體,并給出自救指南。
如果要參與逆回購或者全網(wǎng)最低傭金開戶,請關(guān)注后在后臺回復“開戶”
圖片
恭喜你,升職啦!
當HR把印著燙金字的工牌遞給你時,你腦海里是不是已經(jīng)浮現(xiàn)出“獨立辦公室、簽字權(quán)、年終分紅”三連擊?別急,先摸摸頭頂——那里正悄悄長出一層“夾心餅干”的脆皮。
1. 執(zhí)行者:老板眼里的“背鍋俠”
高層一句“給我結(jié)果”,你就得把 PPT 翻譯成 OKR,再把 OKR 拆成 47 張甘特圖。別人 996,你是 007——0 點睡、0 點起、7 天待命。
2. 管理者:下屬眼里的“碎嘴老媽”
日報、周報、月報、季度復盤,一個都不能少。你不催,進度條就敢原地躺平;你一催,群里立刻刷屏“領(lǐng)導又在卷”。
3. 領(lǐng)導者:自己眼里的“孤勇者”
想帶團隊打勝仗,卻發(fā)現(xiàn)預算被財務砍、headcount 被 HR 卡、連團建都只能去樓下沙縣小吃。
- 小結(jié):中層就像三頭六臂的哪吒,可惜每個頭都在被不同方向的人拽。
高層畫餅:我們要做“行業(yè)第一增長飛輪”。
基層掀桌:先把 Wi-Fi 修修行不行?
中層夾在中間,左手要接住天上的大餅,右手還得把它切成能下鍋的餡兒。
張力 1:時間差
戰(zhàn)略會上老板一句“明年 All in AI”,你回到工位發(fā)現(xiàn)團隊連 Python 都沒裝。
張力 2:資源差
目標:上線 100 個新功能。
現(xiàn)實:3 臺測試機,其中 1 臺還是你私人的 MacBook。
張力 3:認知差
老板:我們要“顛覆式創(chuàng)新”。
員工:先顛覆一下 996 吧。
- 于是你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顛覆”翻譯成“先改個按鈕顏色”,再把“按鈕顏色”包裝成“顛覆式用戶體驗升級”。
翻譯官模式
老板:“提升用戶黏性。”
你翻譯成:“把登錄按鈕從藍色改成紅色,再送 5 元優(yōu)惠券。”
過濾器模式
老板群里@全員:“今晚 12 點前交方案!”
你默默把消息撤回,改成:“本周五前交初稿,周三我們先對齊思路。”——成功避免一次集體猝死。
副作用:兩頭不討好
上頭嫌你“傳話慢”,下頭嫌你“信息不透明”。
就像 Wi-Fi 信號穿墻——老板發(fā)的是 5G,到你這兒只剩 2G,到員工那兒直接斷網(wǎng)。
- 彩蛋:有同事統(tǒng)計過,中層平均每天要說 147 句“我再去確認一下”,比“我愛你”說得多多了。
被誤解的日常:基層視角里的“無用中層”
- “我們組長每天神龍見首不見尾,群里一句‘辛苦了’就消失,月底卻拿最高績效——他到底干了啥?”
如果你曾在茶水間聽過類似吐槽,恭喜你,已經(jīng)拿到了基層員工對中層的“標準誤解套餐”。
距離感帶來的偷懶錯覺
1. 物理距離:工位越遠,越像“失蹤人口”
中層管理者的日常,是**“會山會海”**的真人版:
- ? 09:30 高層拉去“戰(zhàn)略對齊會”
- ? 11:00 HR 拉去“人才盤點會”
- ? 14:00 財務拉去“預算評審會”
- ? 16:00 客戶拉去“需求澄清會”
一天 4 個會,步數(shù) 800,工位空得像停機坪。基層同事抬頭一看:領(lǐng)導又“摸魚”去了。
- 真相:中層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會議室才是他們的主戰(zhàn)場
2. 信息距離:加密通話 vs 明碼廣播
高層給中層的信息往往帶“機密級濾鏡”——不能全文轉(zhuǎn)發(fā),只能“提煉三點”。于是中層成了人肉加密機
- ? 原文:公司明年要降本增效,重點砍非核心業(yè)務。
- ? 轉(zhuǎn)譯:大家做好手頭項目,注意 ROI。
基層聽完:???說了等于沒說,領(lǐng)導肯定在偷懶不解釋。
- 中層內(nèi)心 OS:“我也想全盤托出,但說了你們也睡不著。”
3. 認知距離:看不見=沒干活
程序員小 A 凌晨 2 點修完 Bug,抬頭發(fā)現(xiàn)組長不在;第二天組長帶著黑眼圈來布置新需求,小 A 內(nèi)心 OS:“昨晚肯定在家睡大覺。”
- 真相:組長陪客戶 VP 打了 3 小時電話,才把需求從“五彩斑斕的黑”翻譯成“可落地的灰”。
中層的工作,像 Wi-Fi 信號——看不見,但斷了你就知道痛。
獎金分配引發(fā)的不公平感
1. 功勞簿上的“隱身人”
項目慶功宴,基層員工舉杯:“這單全靠我們連續(xù)通宵!”
中層舉杯:“感謝團隊!”
財務發(fā)獎金:團隊 10 萬,中層 3 萬。
基層炸鍋:“他代碼沒寫一行,憑什么拿 30%?”
- 忽略的事實:中層提前 2 個月在客戶那里蹲點,把需求從“不可能三角”砍成“可交付 MVP”,否則項目根本不會立項。
中層是“項目 0 到 1”的隱形推手,但功勞簿上只有“1 到 100”的碼農(nóng)。
2. 績效黑箱:看不見的評價維度
- ? 基層 KPI:Bug 數(shù)、需求準時率、代碼行數(shù)(別笑,真有公司這么干)。
- ? 中層 KPI:團隊流失率、跨部門滿意度、戰(zhàn)略落地率——全是無法直觀看數(shù)據(jù)的玄學。
于是基層覺得中層“躺贏”,中層卻拿著 60 分的團隊滿意度在高層那里背鍋。
- 績效黑箱定律:越容易量化的工作,越難體現(xiàn)真實價值。
3. 情緒放大器:不患寡而患不均
-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塞勒說:人對“相對損失”的敏感度是“絕對收益”的 2.5 倍。
當獎金差距超過 20%,基層看到的不是“他多拿 3 萬”,而是“我少拿 3 萬”。中層瞬間從“隊友”變“吸血鬼”。
中層:錢沒多拿,鍋沒少背,還順帶成了“情緒垃圾桶”。
扁平化浪潮下的“背鍋俠”
1. 組織扁平化=中層消失術(shù)?
小米在 2021 年把 10 級壓縮到 6 級,京東把“片區(qū)經(jīng)理”直接砍掉,騰訊把“組長”并入“大團隊”……
基層歡呼:“終于不用被中層卡脖子了!”
半年后:
- ? 高層戰(zhàn)略直接砸到一線,需求從“季度 OKR”變成“今天上線”。
- ? 跨部門協(xié)作沒人牽頭,A 組改了接口沒通知 B 組,線上事故 P0。
這時大家才想起:原來中層是緩沖墊,不是絆腳石
- 扁平化真相:砍掉中層后,高層和基層直接“肉搏”,傷亡更慘重。
2. 裁員先砍中層:性價比最低的“成本中心”?
- 2023 年某大廠裁員名單泄露:中層占比 47%,基層 23%,高層 5%。
原因簡單粗暴:
- ? 工資高:一個中層≈3 個應屆生。
- ? 產(chǎn)出難量化:不像銷售有業(yè)績、不像技術(shù)有代碼。
- ? 背鍋屬性強:高層要“降本增效”,砍中層最不得罪客戶。
中層:裁員名單里的“優(yōu)先區(qū)”,背鍋界的“天選之子”。
3. 扁平化后的“隱形中層”
即使頭銜消失,活還得有人干:
- ? 技術(shù)骨干被迫兼職“保姆”:排班、對接、背鍋。
- ? 項目經(jīng)理成了“無冕中層”:沒權(quán)力,全責任。
- 結(jié)論:中層不是消失了,而是下沉了——以更廉價、更隱形的方式存在。
扁平化:中層沒了,中層的活還在,只是換了個更便宜的宿主。- 下一章,我們將把鏡頭對準高層,看看他們到底給中層下了怎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溫馨提示:如果你此刻正坐在獨立辦公室卻感覺四面楚歌,別懷疑,你就是本文的主角。
高層的期待與現(xiàn)實的落差
- “老板只要一句話:‘這個月 GMV 翻倍’,卻從不問我們手里只有 3 個運營、2 臺服務器和 1 顆快要猝死的肝。”
——某生鮮電商運營經(jīng)理深夜朋友圈
只要結(jié)果不管過程的 KPI 困境
- 1.數(shù)字是唯一語言
高層用 PPT 看結(jié)果,中層用 Excel 填過程。老板在季度 OKR 里寫下“用戶留存提升 15%”,卻忘了給你多招一個數(shù)據(jù)分析師。 - 2.過程黑箱化
你熬夜寫 47 頁《618 作戰(zhàn)手冊》,老板只回一句“我只要 GMV”。
- 于是中層學會把“過程”翻譯成“結(jié)果”:把加班截圖、日報字數(shù)、會議室預訂時長統(tǒng)統(tǒng)量化,用“忙碌指數(shù)”對沖 KPI。
- 3.背鍋公式
- 結(jié)果不達標 = 中層執(zhí)行力差
結(jié)果達標 = 高層戰(zhàn)略英明
資源有限、目標無限的悖論
高層給的
中層缺的
一句“all in”
兩個 HC(headcount)
一張“戰(zhàn)略大圖”
服務器帶寬
一句“降本增效”
預算被砍 30%
真實場景復現(xiàn)
- 某 SaaS 公司銷售總監(jiān)拿到年度目標:ARR(年度經(jīng)常性收入)翻 3 倍。
他打開后臺:續(xù)費率 78%,新簽團隊離職率 40%,市場預算縮減一半。
于是他把目標拆成 12 個月,每月多簽 200 萬——然后發(fā)現(xiàn)銷售漏斗最頂端連 2000 條 MQL(市場合格線索)都沒有。
破解悖論的三板斧
- 1.資源置換:用“高層站臺”換“兄弟部門流量”。
- 2.目標拆分:把“翻 3 倍”翻譯成“每月多 2 個大客戶 + 10 個 upsell”。
- 3.風險對沖:提前寫一封“目標達成風險提示”郵件,抄送 HRD 和 CFO,留好證據(jù)。
裁員名單里的“優(yōu)先區(qū)”
- 1.經(jīng)濟學解釋
高層裁員邏輯 =“邊際產(chǎn)出/薪酬”最低的人先走
中層薪酬不低,但產(chǎn)出高度依賴團隊,于是成為“性價比”重災區(qū)。 - 2.流行文化佐證
- ? 《Dilbert》里最先被裁的永遠是中層經(jīng)理。
- ? 《The Office》里 Michael Scott 被總部“優(yōu)化”時,理由只有一句:“We need to cut the fat.”
- 3.數(shù)據(jù)側(cè)寫
2023 年某頭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腰部瘦身”計劃:
- ? 中層(P8-P9)占比從 18% 降到 11%。
- ? 賠償方案:N+3,但股票未歸屬部分全部作廢。
- 于是出現(xiàn)荒誕一幕:被裁的中層在茶水間安慰基層員工“別怕,我先走一步”,轉(zhuǎn)頭去會議室和 HR 拍桌子要股票。
小結(jié)
高層與中層的落差,本質(zhì)是**“戰(zhàn)略浪漫”與“戰(zhàn)術(shù)骨感”的落差**。
下一章,我們將走進行業(yè)寒潮,看看這些落差如何在 35 歲魔咒里被放大成一場“中層大逃殺”。
行業(yè)寒潮中的中層危機
- 中層就像羽絨服里的羽絨,行情一冷,最先被掏空的總是它。
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的“腰部瘦身”運動
2023 年春天,某頭部大廠把“組織提效”寫進了 OKR,翻譯成人話就是——砍中層
兩周之內(nèi),三個事業(yè)群、27 個二級部門、200 多位總監(jiān)、經(jīng)理被“畢業(yè)”。
他們的工牌統(tǒng)一回收,連內(nèi)網(wǎng)賬號都在凌晨 3 點批量注銷,堪稱“無痛截肢”。
為什么專挑“腰部”下手?
- 1.:一個 P8 年薪≈基層 5 人總和,裁一個省一片。
- 2.:決策鏈路每多一層,需求評審平均多 2.4 天,敏捷直接變“敏困”
- 3.可復制:流程一旦 SOP 化,“螺絲釘化”的中層隨時可被系統(tǒng)替代。
于是,京東把五層匯報壓成三層,騰訊把事業(yè)群拆成“小分隊”,字節(jié)直接把“中層池”改成“活水計劃”——不升職,就流動
一句話總結(jié):“中層不是被干掉的,是被算法優(yōu)化掉的。”
35 歲魔咒:升不上去就出局
- “35 歲還沒升 VP?恭喜你,正式加入‘中層難民’行列。”
- 數(shù)據(jù)暴擊:某招聘平臺 2023 報告顯示,互聯(lián)網(wǎng) 35 歲以上中層投遞量同比暴漲 78%,面試率卻跌到 14%
- 能力錯位:你擅長的是“帶 50 人打仗”,但公司只需要“帶 5 人沖刺”;管理帶寬瞬間變成沉沒成本
- 薪酬倒掛:新人 P7 總包 80 萬,老 P8 固定 65 萬,老板眼里性價比一目了然
更扎心的是,HR 的篩選器直接寫著“Age ≤ 35”——系統(tǒng)自動過濾,連被嫌棄的機會都不給。
于是,35 歲的中層們集體患上“晉升焦慮癥
- ? 白天給團隊打雞血,晚上給獵頭發(fā)簡歷;
- ? 一邊在飛書群里回“收到”,一邊在小紅書搜“轉(zhuǎn)行輕創(chuàng)業(yè)”。
“升不上去”四個字,成了懸掛在所有中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招聘市場的尷尬:高不成低不就
打開 Boss 直聘,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詭異現(xiàn)象:
- 職位名稱:高級總監(jiān)/資深經(jīng)理
- 薪資范圍:30K–40K·14 薪
- 崗位要求:既要“戰(zhàn)略拆解”,又要“一線 coding”,最好“自帶資源,0–1 起盤”。
翻譯一下:“我們要一個 25 歲的身體,35 歲的腦子,還要 40 歲的人脈。”
中層們投簡歷時的內(nèi)心 OS:
招聘方需求
中層內(nèi)心彈幕
“能接受降薪 30% 嗎?”
“房貸 2 萬 8,你說呢?”
“能否從一線做起?”
“我上次寫代碼還是 2016 年……”
“團隊年輕化,介意嗎?”
“我比他們的爹小不了幾歲。”
于是出現(xiàn)“三不現(xiàn)象
- 高階崗位夠不著——CEO 只要合伙人,不要“打工皇帝”;
- 平階崗位看不上——title 帶“資深”倆字,匯報對象卻是個 90 后;
- 低階崗位養(yǎng)不活——薪資腰斬,連孩子興趣班都供不起。
最終,大量中層被迫“靈活就業(yè)
- ? 有人去賣保險,靠 PPT 能力忽悠老同事;
- ? 有人開知識星球,教別人“如何不被裁員”;
- ? 還有人干脆加入“鐵人三項”——外賣、滴滴、自媒體
- “中層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配得上自己焦慮的工作。”
小結(jié)
行業(yè)寒潮里,中層就像羽絨服里的羽絨、三明治里的夾心、裁員名單里的“顯眼包”
但危機的另一面,是重新定義自身價值的窗口期
下一章,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在這場“中層大逃殺”里,活成最后那個吃雞的人。
自救指南:中層如何破局
- 別急著辭職,也別急著“躺平”。
中層不是終點,而是職場二次發(fā)育的“青春期”。
以下四步,把“夾心層”煉成“黃金夾心”。
向上管理:把老板變成資源伙伴
1. 先翻譯,再談判
高層一句“降本增效”到你這兒可能是“砍預算、砍人頭”。
把戰(zhàn)略翻譯成可量化、可驗證、可止損的三件套:
- 預算底線:砍多少不會傷筋動骨?
- 時間底線:多久能看到效果?
- 風險底線:萬一失敗Plan B是什么?
拿著這三件套去找老板,你不是要資源,而是在幫他控制風險
2. 用“進度條”代替“匯報”
老板最怕“突然驚喜”。
把項目切成4段,每完成25%就丟一張一頁紙進度條
- ? 綠色:按計劃
- ? 黃色:有偏差,已啟動Plan B
- ? 紅色:需要老板出面5分鐘
讓老板在電梯里就能讀完,他省心,你省力
3. 讓老板做選擇題,而不是思考題
錯誤示范:“領(lǐng)導,我們?nèi)耸植粔蛟趺崔k?”
正確示范:“A方案加2人提前一周交付,B方案外包省30%成本但質(zhì)量降一級,您拍板。”
把決策成本降到最低,資源就會向你傾斜
向下賦能:從指揮官到教練
1. 把任務拆成“樂高”
別再甩一句“你負責把這個項目搞定”。
用**“樂高說明書”**式拆解:
- 目標:拼出一艘宇宙飛船
- 零件:需求文檔、UI圖、接口文檔
- 步驟:1.拼底座→2.裝翅膀→3.上色
員工一眼就知道自己該擰哪顆螺絲,減少返工50%
2. 開“15分鐘站立式復盤”
每天下班前,團隊圍成一圈:
- ? 今天完成了什么?
- ? 卡在哪里?
- ? 明天準備怎么試?
不追責、只找下一步行動,一周就能燒掉80%的情緒內(nèi)耗。
3. 用“公開表揚+私下輔導”雙殺
- ? 群里@全員:“@小王 今天接口文檔寫得像詩一樣工整!”
- ? 私下拉他:“如果能把注釋再精簡20%,你就封神了。”
公開給面子,私下給梯子,團隊戰(zhàn)斗力肉眼可見地漲。
橫向聯(lián)盟:跨部門協(xié)作的生存技巧
1. 先給糖,再談事
別一上來就甩需求。
提前在對方OKR里埋鉤子:“聽說你們Q3要沖DAU?我這邊有用戶調(diào)研數(shù)據(jù),要不要一起搞個聯(lián)名活動?”
把“我要你幫忙”翻譯成“我們一起贏”
2. 建一個“三不管地帶”微信群
群名:“XX項目吐槽收容所”
規(guī)則:
- ? 只吐槽,不甩鍋
- ? 24小時內(nèi)必須給出下一步行動
- ? 每周五發(fā)“本周最離譜bug”紅包
把灰色地帶的怨氣變成黑色幽默,跨部門撕逼率直降70%
3. 用“共享KPI”鎖死盟友
把關(guān)鍵指標寫進雙方KPI,比如:
- ? 技術(shù)部:接口響應<200ms
- ? 產(chǎn)品部:用戶留存+5%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再也沒人敢放你鴿子。
個人成長:T型能力與第二曲線
1. T型能力:一專多能0.5
- 豎線:把本職管理技能打到90分(目標拆解、復盤、教練技術(shù))
- 橫線:再選一門0.5技能——懂財務、會SQL、能寫爆款文案,任選其一。
0.5不是淺嘗輒止,而是關(guān)鍵時刻能頂上
2. 第二曲線:偷偷長出來的“副業(yè)”
- 內(nèi)部曲線:成為公司**“跨部門救火隊長”**——哪里有坑哪里填,簡歷直接鍍金。
- 外部曲線:周末做行業(yè)講師、寫付費專欄、接輕咨詢。
兩條曲線交替上升,裁員名單永遠輪不到你
3. 每年一次“簡歷更新儀式”
不管跳不跳槽,每年12月31日把簡歷更新一遍。
- ? 刪掉過時技能
- ? 加上今年最硬的成果
- ? 發(fā)到獵聘/脈脈,看看市場給你開多少價
用市場給自己做年度體檢,比年終總結(jié)更刺激。
- 最后送你一句毒雞湯:
“中層不是天花板,而是跳板——跳得好,你就成了高層;跳不好,至少也練出了腹肌。”
關(guān)注我,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