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漢學家把中國不同領域的典籍翻譯成英語,他們的譯本是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這些譯本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除了精心打磨經典文本內容的翻譯,還煞費苦心給出了大量的學術性副文本。副文本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文論學家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2018)提出,是指相對于文學作品的“正文本”而言,環繞和穿插于正文本周邊的輔助性文本因素。學術性副文本則是指那些形態多元、內涵豐富、具有學術嚴謹性的輔助性文本,這些副文本是學術型著作譯本中獨具特色的形態,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為正文本補充有學術價值的信息,為中國典籍英譯本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譯本中的學術性副文本是譯者在翻譯“正文本”過程中產出的重要成果,體現了譯者對譯本的深度研究和獨特見解。這類副文本除了常見的注釋、圖片、序、跋等形式,通常還包含雙語對照詞匯表、參考文獻、長篇解說、譯者評注、后記、相關研究成果清單等。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創新力的提升,學術性副文本的形態也越來越豐富,許多中國典籍的英譯本也囊括一些花樣翻新、極富創新特色的學術性副文本,如訪談視頻、專業書評、權威期刊論文等。這樣形式的副文本用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為正文本補充豐富、有趣的信息,并與正文本互相映襯,使譯本具有鮮明特色,同時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功能。
首先,學術性副文本信息豐富,有助于讀者多視角解讀中國典籍的內容。一方面,中國典籍英譯本往往包含許多地名、人名、專有名詞、文化負載詞、獨特意象等專業性內容,常常成為英語讀者準確理解譯本的攔路虎。注釋、解釋性說明、中英文對照詞匯表等學術性副文本則能夠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參考文獻、譯者的話、序言、后記等學術性副文本則能夠為典籍的英譯本補充各類學術信息,使不同的學術信息具有系統性、邏輯性,有利于讀者從多種角度深入閱讀譯本,提升讀者對中國典籍的認知和理解。例如,在羅伯特·埃特肯(Robert Aitken,1917—2010)翻譯的國學經典《菜根譚》譯本(Vegetable Roots Discourse: Wisdom from Ming China on Life and Living)中,譯者除了給出常見的注釋外,還給出了中英詞匯對照表和長達52頁的后記。詞匯對照表將譯本中所有的拼音詞匯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威妥瑪拼音對照排列,在方便讀者查閱的同時也加深了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印象。后記中補充了譯者對作品思想的解讀與作品相關背景介紹,包含小標題、詞匯注釋、參考文獻,內容翔實,格式規范,可以說是一篇質量上乘、觀點豐富的學術論文。
其次,學術性副文本形式多樣,有助于讀者克服理解困難,提升閱讀興趣。學術性副文本是譯者從讀者所處的文化語境出發,傳遞典籍思想,發揮個人力量引導讀者理解并接受典籍文本的重要方式。多種多樣的學術性副文本能夠從不同程度上減輕讀者的閱讀負擔,有效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部分譯者通過序、跋等副文本總結翻譯經歷、傳遞個人思想、解讀原作內容,也有譯者通過圖文互動的多模態副文本形式,補充文本信息,解讀典籍文化內涵。《菜根譚》譯本的合譯者郭穎頤(Daniel W. Y. Kwok)就在譯文后附上了一篇學術論文式的后記,后記內容全面、邏輯清晰,其中包含對原作不同版本的區分及其翻譯史、原作創作時期的社會背景、文學背景、高頻詞注釋表及讀者受眾分析。通過分析具體的譯文內容,他還著重表達了對《菜根譚》中“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見解,引導讀者結合當代文化價值觀深入思考文本內容。
一些中國典籍的英譯本已不單純是譯本,而變成了一種綜合文本。如中國古代科技典籍《考工記》的英譯本書名已變成《考工記 翻譯與譯注》。該譯本由關增建與Konrad Herrmann合作完成,合譯者Konrad Herrmann在譯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手繪圖、示例圖、照片等圖片式副文本,以補充信息。這些圖片式副文本包括中國不同時期的人物畫像、地圖、文物照片,還包括他根據對文本的理解而手繪的示例圖,這些圖片更清晰、更直觀地詮釋典籍的內涵,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引導讀者閱讀,從而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還可以讓讀者清晰地理解《考工記》這部中國科技典籍的成就和特色。
最后,學術性副文本的排版風格獨具特色,有助于中國典籍的有效傳播。一部學術著作的有效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排版風格。一般而言,排版風格是由出版商來設計并實施的。但是,許多中國典籍英譯本的排版風格明顯是根據譯者提出的創意來完成的。例如,《菜根譚》英譯本的封面就是譯者邀請水墨畫大師傅益瑤專門為譯本創作的,封面內容簡明扼要地傳達了譯本的主要內容與主旨思想,還充分彰顯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與魅力,進一步促進譯本的傳播與接受。
此外,一些譯者還將學術性副文本的形式與內容巧妙組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排版風格,吸引讀者閱讀,收獲較好的接受效果。比如,日本學者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 1888—1971)翻譯的《李白詩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是第一部匯聚李白詩歌及其研究的作品。該作品1922年出版后旋即獲得巨大成功,至今已在海外再版20多次,創造了古典詩歌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出版傳奇。《李白詩集》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其極具創新特性的排版風格。譯本中,每首詩歌獨占一頁或兩頁,文字與留白疏密有度。在英文譯文旁,譯者還精心設計了詩歌的豎版中文標題,標題采用繁體字,據說是譯者專門邀請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知名學者馮友蘭等人書寫的。豎版設計與繁體字相結合,使文本內容充滿了中國古典風味。而且,一些頁面的下方,有譯者為該詩添加的簡明注釋,簡潔清晰,與整體的排版風格完美呼應。這種新穎的排版風格也為英語讀者理解李白詩歌、感悟中國文化提供了莫大的幫助。顯然,這種新穎的版式風格充分展示了譯者的創意與匠心。
學術性副文本形式多樣,組合巧妙,不僅是譯者補充譯本信息、傳遞個人思想的平臺,也是譯者為幫助讀者理解中國典籍翻譯不懈努力與深入探索的真實寫照。我們需要關注、研究、借鑒這些學術性副文本,在推動中國典籍翻譯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反復領悟與學習,促進中國典籍翻譯及中國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走進西方讀者的心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新聞傳播史著作整理及書寫創新研究”(22&ZD32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教授)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