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那口鐵鍋,以前可是我家做飯時的大難題——炒雞蛋能黏得像拼圖似的,洗完鍋過兩天準生銹,鍋鏟敲上去當當響,吵得人腦袋疼。
我也曾深受其擾,直到用了三年的老鐵鍋,有天突然就“悟了”。
一、洗鍋別留水,銹跡就難現
以前我洗鍋特簡單:水龍頭沖兩下,濕漉漉的鍋底就往灶臺上一放。
結果第二天鍋底準冒出銹點,就像撒了些芝麻。
后來我變聰明了:洗完鍋得用舊毛巾(就是擦機器用的粗布)把里里外外都擦干凈。
鍋壁、鍋沿的縫隙都要擦到,就連鍋底的水珠也得抹干。
我媳婦老笑我:“你擦這鍋比擦孩子作業還仔細。”
我就回她:“不把水擦干凈,鐵和水混在一塊,可不就生銹了?”
二、涂油要薄且勻,油膜慢慢養起來
我以前總覺得‘油膜’挺虛的。
有一回鍋燒得太熱,油‘滋啦’濺得到處都是,我手忙腳亂地蓋鍋蓋,油膜全糊成了疙瘩。
從那以后我學機靈了:每次用完鍋,趁鍋熱倒一勺花生油(豬油也行,可香了),拿廚房紙蘸著油,從鍋心往外轉圈抹。
油不用多,薄到能看清鍋底花紋就行——就跟給手機貼鋼化膜一樣,太厚容易鼓包,太薄護不住。
抹完油別急著用,放在灶臺上晾一宿。
第二天再用,那鍋滑溜溜的,炒雞蛋‘哧溜’一下就滑進鍋,比新鍋還順暢。
上周六我閨女從興趣班回來,非要試試用鐵鍋烤蛋糕。
面糊粘了半鍋,我也沒急著拿鋼絲球擦——等鍋涼了,用溫水泡軟面糊,拿絲瓜瓤輕輕一擦,面糊沒了,鍋底還是油亮的。
閨女在邊上瞪大眼睛說:“爸,這鍋聽話啦?”
我摸摸她頭笑著說:“聽話的是你,知道心疼鍋了。”
三、挑鍋看三點,好用又省事
我頭一回買鍋為圖便宜,在菜市場花80塊買了口生鐵鍋。
那鍋沉得能當啞鈴用,顛勺得使好大勁;更糟的是,兩個月就生銹,鍋底星星點點的,就像老茶缸似的。
后來換了熟鐵鍋(精鐵鍋),薄得像作業本似的,大火一燒‘騰’的一下就熱了,炒辣椒炒肉‘刺啦’幾下就出香味了,我爸直拍大腿說:“這才叫炒菜呢!”
挑鍋其實是有講究的:鍋面得平整,像鏡子一樣沒有砂眼黑點;鍋邊要光滑,摸著不扎手;重量嘛,32厘米的鍋3斤左右最合適——太沉顛不動,太輕火一燒就變形。
對門張叔買了口雜牌鍋,鍋柄螺絲松了,顛勺時‘哐當’一聲飛出去砸到電飯煲上,現在全家還拿這事當笑話講呢。
四、養鍋就像養孩子,有耐心才能養出好鍋
養鍋就如同養育孩子一般,急不得。
起初我用鍋的時候,隔三岔五就會粘鍋,急得我直跳腳;
到了第二年,漸漸摸索出了些門道,鍋內的油膜也穩定了;
等到第三年,這鍋已然成了我做飯的得力助手——炒青菜時自帶那種獨特的鍋氣,煎魚皮都不會破,就連煮泡面都比別人家煮出來的香呢!
去年我父親來樂清看我,盯著那鍋瞅了老半天,說道:“這鍋可比我當年娶你媽時的陪嫁鍋還要光亮呢。”
我心里暗自高興——其實光亮的并非僅僅是鍋,更是我這三年的耐心呀。
如今我家廚房里有兩口鍋:鐵鍋算是“主力軍”,不粘鍋則當作“備用軍”。
養護好的鐵鍋可比不粘鍋炒出來的菜還要香——那香味能飄散半條街呢!
對了,差點忘了講:可千萬別學我用鐵鍋去煮酸梅湯啊!
去年夏天,我兒子非得鬧著要煮,結果煮出來的湯黑得如同墨汁一般,因為酸性物質腐蝕了鍋,鍋也銹得更厲害了。
我數落了他一頓,這小子反倒拿起絲瓜瓤去擦鍋,沒想到竟把鍋擦得更亮了——就跟他爸爸當年修電器似的,越遇到挫折越有一股子韌勁。
你們家的鐵鍋是“廚房神器”還是“麻煩制造者”呢?
要是有什么養鍋的好辦法,也和我講講呀——咱們普通老百姓,圖的不就是鍋熱、菜香,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飯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