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剛面世的“防迷藥手環”成了這個夏天法國年輕人熱議的產品之一。
它小小一個,戴在手上,不連接藍牙,不發光不閃爍,也不跳舞。它只干一件事:測試你手中飲料有沒有被人“下迷藥”。
而圍繞它的討論,從酒吧跳到了音樂節、從派對走到了社交網絡,再從安全問題,延伸到了消費倫理。
這款手環叫做“I Drink Safe”,由法國健康品牌Docteur B和亞洲頂級生物檢測實驗室Alltest聯合開發。
它的構造很簡單:像一個派對手環,輕便、柔軟,一點也不顯眼。但它的“核心武器”,是一條內置的四格測試帶。這條測試帶上涂有特制的化學反應區,能在幾秒鐘內檢測飲料中是否含有GHB(γ-羥基丁酸),俗稱“迷奸藥”。
使用方式也非常直觀,戴上手環,拿著飲料,用手指蘸一點飲料,滴在測試帶的白色圓點上,等待10秒鐘。如果圓點仍是白色,說明沒問題,如果變成藍色,那就拉響警報,這飲料可能被“下藥”了。
每個手環內含4個測試圓點,意味著一條手環可檢測4次飲品。售價方面是2個一套約6歐元,平均每次檢測成本不到1歐。
別看它像個一次性“炫酷配飾”,背后卻是與新冠試劑同等級別的質量標準,據說,這款手環已通過內部與第三方雙重檢測,其準確率達到96%。
而且因為它屬于“預防性工具”而非“醫療設備”,不需要經過復雜的國家藥監部門審批,可以迅速上市推廣。
這一切的起點,其實是一種無力感。
Docteur B的創始人Beno?t de Montessus和同事Maria Hyra注意到,近年來“被下藥”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尤其是在酒吧、派對、音樂節等高密度社交場合。
但讓他們震驚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手段能及時察覺和應對。”
傳統的檢測方式,如血檢或尿檢,常常等你懷疑出事時已經錯過黃金窗口期。GHB在體內代謝很快,血液中留存不超過12小時,很多案件因為“查不出證據”而不了了之。
于是他們決定開發一個“人人都能用、隨時能查、便宜又有效”的便攜式檢測工具。
他們找來了做過新冠、糖尿病、懷孕測試帶的全球實驗室Alltest,快速設計出這款化學反應型檢測帶,裝進了一條不起眼的小手環里。
幾個月后,I Drink Safe手環就誕生了。
別看它現在剛上市,Docteur B已經預售了5萬條手環,希望8月底前銷量突破15萬條。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
藥店、便利店、高鐵站、機場;音樂節、酒吧、夜店;大學校園、學生組織;甚至希望政府采購,在公共衛生項目中發放。
他們的理想是:手環能像避孕套、口罩、耳塞一樣,成為“派對標配”。
“當你花150歐元買音樂節通票時,加3歐元買安全感,其實挺合理。”團隊成員說。
聽起來很酷對吧?簡單、直接、快速、防身。
那大家買賬嗎?
其實,這款手環第一次“出圈”,是在法國的Solidays音樂節上亮相的。
這是一個非常年輕、非常狂歡的戶外音樂節,吸引了成千上萬穿著亮片、涂著熒光的人,抱著啤酒蹦著迪。
而這場節日的另一面,也有點冷峻:入場要“喝一口自帶的水”,以證明沒往里面偷偷加藥。主辦方還在門口免費發放“杯蓋式避藥膜”,志愿者也時不時巡場勸大家多喝水、防中暑。
在這種氣氛下,我們隨機采樣了一些年輕人對這個防GHB手環的真實態度。
Mia和Célina,是兩個剛成年女生,看見這個手環,眼前一亮:
“哇,太棒了吧?只要一滴飲料就能知道有沒有人下藥!”“三歐元很值得,至少出門心里更安心了。”
她們說她們平常已經養成了“自己守杯”的習慣,但這個手環更像是一種“最后一道保險”。
在她們看來,這個設計就像避孕套、酒精測試儀一樣,簡單粗暴又實用。“既然大家都知道危險存在,那就別讓僥幸心理帶來代價。”
在另一個角落,17歲的Jeanne對手環顯得比較猶豫。
她先是問:“GHB 是什么?”
聽到是“迷奸藥”后點點頭:“哦,是的,每次我爸媽送我出去玩,都會說‘小心你的杯子’。”
她說自己從不讓別人拿走自己的飲料,但也質疑手環的實際作用:
“喝幾杯之后誰還會記得去測試?晚上光線暗,那個小圓點到底變沒變色也看不清吧?”
她不否認手環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但在真正高風險的社交場合,反而更容易忘了它的存在。
真正的爭議,在于“誰該為安全負責”。
émilie和Lucy,坐在酒吧桌邊,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測試手環。測試結果正常,但她們對價格和“道義”提出了反對:
“三歐一個,看起來不貴,但你每次出去玩都得買一個,算下來很可觀。”
“我們才是被盯上的人,卻還得自掏腰包保護自己?說不過去。”
她們提到,現場有耳塞、杯蓋、水等安全用品是免費發的,而防迷藥手環卻要收費。
“你能免費發耳塞,為什么不能免費發防毒環?”她們反問。
不過,還有另一點值得討論的是,GHB只是眾多迷藥之一,還有更常見的苯二氮卓類(比如安定、勞拉西泮),以及氯胺酮、抗組胺藥、止痛片等都可以被濫用來“化學操控”。
專家表示,這款手環的有效性確實達到了96%的準確率,對GHB的反應很靈敏,但它測不到其他藥物。
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可能因為“測試通過”就放松警惕,而忽略了更復雜的潛在威脅。
法國毒理學教授Jean-Claude Alvarez說:
“這個手環是好意,但不要讓它成為一種錯覺。真正的防護,仍然是清醒、注意、別離開飲料。”
他還補充:“目前最安全的措施,仍然是那種塑料杯蓋膜。”
總之,迷藥并不新鮮,但對抗它的手段才剛剛開始。在“沒有檢測就是0證據”的現實里,也許這一條小手環,能幫我們守住一點點主動權。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hauts-de-seine-92/le-tout-nouveau-bracelet-anti-ghb-un-outil-efficace-contre-la-drogue-du-violeur-18-07-2025-QNJBUOD2UBBY5EXOAR3ECJV25E.php
https://www.leparisien.fr/hauts-de-seine-92/on-est-les-cibles-et-on-devrait-payer-aux-solidays-des-festivaliers-mitiges-sur-les-bracelets-anti-ghb-18-07-2025-TGZPSDZWKVFHBLBQYONGMUFZT4.php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