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7月20日(小新)“油炸油反復使用、設施破舊”、“老鼠糞便、器具骯臟”、“天花板發霉”……這些并非危言聳聽,而是2025年6月法國多地餐館被勒令關閉時,官方檢查員所記錄的真實場景。短短一個月內,圖倫(Toulon)、圣旺(Saint-Ouen)、瓦茲省(Val-d’Oise)等地的餐飲店相繼“中招”。
自2024年以來,法國因衛生問題而被緊急關停的餐館數量激增,各地省政府幾乎每周都會通報一批“黑榜”名單。如此高頻的“封店潮”背后,是法國政府一項全面改革帶來的連鎖反應。那么,法國的餐飲衛生真的惡化了嗎?普通民眾是否該感到擔憂?
一場改革引爆“封店潮”
故事的轉折點,源自2022年法國政府決定成立統一的“食品衛生警察”系統,以更高效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并保護消費者權益。該系統自2024年1月起正式生效,餐飲和食品零售領域的衛生檢查不再只由地方政府的“消費者保護部門”(DDPP)執行,而是交由各地區指定的私人機構協助完成。
根據法國農業部2024年年報,全國在食品行業和餐飲業的衛生檢查總數較2023年激增了80%,高達10萬次。這一年恰逢法國舉辦巴黎奧運會,食品安全成了頭等大事。
關閉數量飆升,是否意味“更臟”?
表面上看,“關店潮”似乎令人震驚:
塞納-圣但尼省(93省):2023年有77家餐館、23家面包店被勒令關閉,而2024年分別增至158家和63家。
羅訥省(里昂所在省):2024年的關店數量是前一年的5.5倍。
瓦茲省則稱2024年的“檢查—關店比率”從13%降至5.6%,表明更多餐廳在提前自查自糾。
對此,衛生監管官員明確指出:“不是衛生變差了,而是檢查更嚴了。” 正因“壓力在前”,越來越多餐飲商家提前采取改進措施,達到一種“良性威懾”的效果。
臨時關店:不是一錘定音,而是倒逼整改
政府部門強調,被關停的餐館大多數屬于“臨時性行政關閉”,意在迫使商家立刻整改。常見的整改措施包括:
深度清潔與消毒
雇員接受食品安全培訓
補充或改善食品冷鏈設備
鼠害、蟲害處理
餐館一旦完成這些整改,可立即申請復查并重新營業。比如在羅訥省,平均關閉時間約為一周,僅2%因長期未整改而永久停業。
“曝光+輿論”雙管齊下,震懾效果顯著
除了檢查密度加大,法國部分地區更采取“實名曝光制度(name & shame)”:
瓦茲省政府自2022年起在社交平臺上公開“惡劣衛生圖片”,輔以官方通報。
羅訥省政府則從2023年起直接在新聞通稿中點名問題餐館。
瓦茲省省長Philippe Court表示:“如今的櫥窗是社交網絡。發布這些內容,是公共健康的一部分。”
不過,也有官員認為此舉可能“過度渲染”,如94省衛生部門負責人就指出,整體關店比例仍屬極低,不應造成民眾對餐飲行業的恐慌。
衛生問題,真的是疫情后的“后遺癥”?
在伊勒-維萊訥省(Ille-et-Vilaine),地方政府直言:“很多店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靠政府補貼‘吊著一口氣’活下來。如今,一些店在衛生或經濟層面都不再具備可持續經營能力。”
尤其是資金緊張的商戶,更傾向于壓縮人力、延遲清潔、延后丟棄過期食材,在惡性循環中一步步滑入違規的深淵。
在羅訥省,三分之一的檢查都引發了警告或行政關閉。對此,當地衛生部門表示:“這是我們加速推進檢查、借助外部力量清理積弊的結果。”
文|小新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