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多說,七彩虹今年同期上市的三款新品,咱們挨個兒講,另外還有近期重新補貨的M2Ti,過陣子也會和大家聊一聊。
三個產品里我認為聲音最具辨識度、值得優先種草的反而是Silver Reference銀參考這個塞子,開箱過程和ID設計方面就已經給到了很強的情緒價值,聲音水準并不像做播放器出身的“跨界”品牌打造的產品,其實之前他家的五重奏就已經體現出了極強的調音水準、尤其是回放古典樂的素養,但放在那個價位上來說,在耳機行業里的品牌力其實是吃虧的,這次銀參考所處的價位和它呈現出的一些更大眾化的聲音特性、包括三動圈這個更有紙面噱頭的結構,也注定了它更會是一個容易被行業所記住的產品。
銀參考標配了一個用料質感極佳的皮盒,而且耳塞套有一個獨立的圓形小盒子放置,包含兩種不同類型,一個是偏軟帶濾網、一個是正常硅膠套的質感,標配線表面做了防纏繞的那種細小溝壑處理,是屬于那種線如果纏在一起了,隨便抖抖就能抖開的,不容易揉在一起。
銀參考使用的是三顆動圈結構,其中兩顆為同軸排列,分別為10mm生物振膜和6mm鈦振膜,另外還有一顆10mm碳基復合振膜動圈,據說這三顆動圈并沒有做濾波的分頻設計,傳統的混合單元,不論是動圈還是平板、動鐵等,往往都會根據不同單元所需的發聲頻段做聲音的“切除”,這一點我之前也在很多篇評測里給大家分析過,就比如常見的以動圈為低頻單元的圈鐵結構里,往往會給動圈加一個濾波達到在某一個頻段開始衰減聲音的目的,然后再用動鐵去銜接上它被切割的頻段,但銀參考純粹是靠單元的物理通道、反射、泄氣等手段實現三顆動圈的組合,對于全頻段保持相位一致性的難度是很大的。但在實際的聲音反饋里,銀參考的銜接我并沒有聽出什么異樣,非要說的話就是低頻稍多一些、Delay感強一點,但這個特性本身在很多單單元的耳機里也普遍存在,很難說一定是分頻的問題造成的。
銀參考的聲音和當初展會上聽到的沒有什么改變,甚至我可以直接套用當時展會上的結論——銀參考是比較中性雜食向、而且傳統“圈味”很足的路子,沒什么染色但寬松感很好,低頻的存在感挺強的,Live類的曲子尤其帶感,低頻的動態強大、下潛深、也能夠間接輔助出混響在縱深空間延展開來的感覺,聽大編制非常帶感,也是這個價位為數不多可以聽嚴肅古典的耳塞。它的人聲我覺得是好聽的,但屬于沒染色、沒有明顯潤感加成的路子,我個人認為聽陳奕迅這種有醇厚度、且喉音帶點顆粒感的嗓音會很好聽,女聲是屬于中規中矩一些的,但它的人聲也還是會比較吃音源和搭配,可能會放大音源里的細節缺陷,但搭配好的前提下是一個上限極高的塞子、換線帶來的提升反饋也非常直觀。它的低頻會讓我聯想起同樣為多動圈結構的MA日蝕,也是低頻非常兇猛、結像稍稍肥一些的路子,同時高頻可能在聽一些常規的流行、ACG的時候略偏暗,但是整體的能量感衰減更加“現場化”,尤其是弦樂部分有著極為具象化的結像、以及優秀的瞬態和自然的衰減感,在現代聲的那種比較明亮的耳塞里,他們很難兼顧管弦樂曲目的華麗感、泛音、以及殘響的衰減,往往結像過于偏細或者亮度太高、聲音的衰減偏陡峭,但銀參考在大編制、室內樂、包括爵士樂的錄音里,都能夠在動瞬態優秀的基礎上呈現非常準確的能量感衰減。
銀參考這個塞子除了橫向聲場不算大以外(但縱高、縱深非常優秀),素質層面在這個價位是拉滿的,而且人聲、器樂的雜食度極高,人聲雖然相對貼近、但音色質感我只能給到80分的樣子,女聲的甜度稍微差點意思,追求人聲毒性的話可能得通過一些有味道的前端來互補下,但是聽古典我可以給到95分,越嚴肅的曲目、越考驗音色與控制力的曲目它就越游刃有余。唯一我覺得比較直觀的缺點還是佩戴,它腔體的整體長度是偏長的、而且導管也偏深,對我這種耳廓偏大的人來說其實是完美佩戴,甚至如私模一般貼合,但是對小耳廓用戶來說可能會存在頂到耳朵軟骨的情況,參考類似于Acoustune家的那種感受。
七彩虹L1這個機器我原本打算從文章里剔除的,因為我相信大家對于雙43131方案+內置H類放大器的這個公版方案已經看厭了,但這里我還是提一下它的兩個優點,首先就是七彩虹一直以來的強項,那就是對于數字信號的處理,他們近些年一直在把自家旗艦播放器上的Jitter處理技術下放到小尾巴里,包括這個L1,搭載專為U系列播放器而設計的第二代 Jitterkill 飛秒時鐘技術,通過 ASYNC 異步模式重整數據,使音頻信號傳輸繞過 USB 時鐘與 SRC 干擾,輸出純凈清晰的聲音。只玩便攜的玩家可能并不清楚數字時鐘信號的重要性,更理解不了臺機玩家要買獨立的界面、時鐘,但說簡單總結的話,L1你會明顯感覺比其他家的431XX公版方案的聲音在結像方面更清晰、聲像更具象化,而且音色上做了一些偏暖的處理,人聲質感毛茸茸的、低頻也比較豐滿澎湃,聽起來的飽滿度非常不錯。
我手頭另一個常用的同類型尾巴是EPZ的TP35Pro,我為什么喜歡用它、以及為什么推薦,絕不是因為它用的43198比131貴,我已經強調過無數次這兩個東西本質上沒有區別,而是因為TP35Pro的設計、體積、優秀的做工和不同配色帶來的逼格、情緒價值,加上聲音中性干凈、好搭配,我無腦推薦也不會出錯——而這一點其實七彩虹也做的非常好,抽拉式的同軸雙層設計、無螺絲無模線、M2同款的多層屏蔽單晶銅鍍銀USB線、極輕量化的重量,它可能是同價位看著最“上檔次”的解碼耳放了,而且正是因為這一點,可能大家對它的聲音預期并不高、但實際聽到的時候又可能有驚喜,所以說這款L1,我認為它會在三百檔位的小尾巴里具備持久的生命力,也可能作為我日后給親朋好友送禮物的首選之一。
而這款L2,它在外殼方面的設計與工藝會明顯比L1來的復雜很多,但設計語言是近似的,能夠看到家族式的風格,官方給L2的風格起名叫做“迷宮式回環”,從底部能夠看到外側有一個對母座那兒的包邊,而且細看之下的金屬加工精細度是很高的,從體積來說甚至并不會比M2Ti小,事實上它也有很多的硬素質部分的表現并不輸M2Ti,整體的電路設計也是非常高階的水準。L2的外殼多了三個物理按鍵,但需要吐槽的是它的音量調節部分非常松垮,求證了以后發現并不是裝配精度的問題,應該是在設計環節就有過大的限位導致生產備料環節沒辦法修改了,搖晃起來也會有聲音,犯了和曠世CMA18P一樣的問題。
除了七彩虹標志性的JitterKill技術帶來的高精度數字信號處理以外,L2搭載了準旗艦級的ESS 9039Q2M芯片,內部電路將數字與模擬電路徹底分開,并為基于XR 2001獨立運放的模擬電路引入了性能模式以消除高頻噪音,整體的驅動上限、背景的靜謐性來說,L2和L1有著一耳朵的差距,聲場的表達方式也是更多了一些Y軸的高度和縱深、人聲的懟臉感有所削弱.但雖然是ESS家的DAC,L2的聲音表達方式并不會給到能量感很沖、密度偏大的感覺,我反而覺得它的密度不算高,呈現出那種聲音很輕盈活潑的感覺,中高頻部分比L1要多了一分“輕快”,但仔細推敲下來,高頻的密度并不算弱,和自家旗艦M2Ti比的話,它的聲音少了一分厚重、器樂的扎實度要差一截,但從調音來說我卻覺得它好像在刻意和L1互補一樣,L1少什么它就有什么,比如L1的低頻稍多、男聲醇厚、聲場偏近,而L2就是更中性、女聲甜潤度更好、聲場更立體、縱深更充分,聽起來其實和M2標準版是有點接近的,都是那種乍一聽干凈明快清晰的路子,但L2在高頻部分更上揚、凝聚感會更突顯一點,女聲跟更精致、也更發甜一些,而M2在中下盤的扎實感更有優勢,但其實有時候我不仔細AB的話,二者并不會體現出多直觀的區別,而且他們目前的終端零售價基本上是持平的,我個人認為兩個產品不論是素質還是調音都在伯仲之間,所以感覺定位貌似是有些沖突了,你要問我二者怎么選的話,我的回答是哪個看著順眼買哪個好了。
七彩虹Colofy這個品牌在七彩虹的整個母公司的架構里一直是屬于那種“戰略儲備”型部門,出的東西一般小而精、而且往往在技術層面是有所說法的,從耳塞的角度來看,雖然是跨界之作,但是光這個外形設計與硬件結構就能夠看出他們自主研發的勁兒是蠻足的,不做“撞臉供應鏈”款式也一直是他們的堅持。從小尾巴的表現來看,他們JitterKill一招鮮吃遍天的這個獨門絕技在2025年依然有用武之地,出色的ID設計與金屬件的加工工藝在行業里是極具辨識度的東西,但比起這個,我相信大家還是在期待著傳說中的旗艦播放器“UX”能夠早日誕生在我們眼前,當然了,前提是這個立項還存在的話。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