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總臺《鄉村有工匠》的舞臺上,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皮影戲綻放華彩。皮影藝人關海英從全國13萬鄉村工匠中脫穎而出,成為登上央視匠人的三甲,為億萬觀眾演繹指尖光影的傳奇。
作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關海英常說:“母親把皮影戲的魂種在我心里,我要用一輩子的匠心守護這份傳承。”那扇不足4平方米的皮影窗,不僅沉淀著150余年的歲月,更是母親谷寶珍與她跨越半世紀的傳承紐帶,在一挑一捻間勾勒出敬業奉獻的家風長卷。
01
光影百年傳家風密碼
望奎縣的暮色中,牛皮鼓點驟響如驚蟄春雷,白色娟布影窗在煤油燈映照下漸次亮起。一場皮影戲即將拉開帷幕。
幕布上,樊梨花的銀槍刺破夜色,她時而策馬揚鞭,時而纏斗廝殺。“夜觀兵書與戰策,排兵布陣設了計謀……”女旦圓潤的唱腔宛如天籟之音,瞬間俘獲了全場觀眾的心,引得滿堂喝彩。
這出《三請樊梨花》,關海英跟著母親學了上千遍。她站在幕后,目光緊盯著徒弟的操作手法,耳尖捕捉著每個鼓點和弦音,那專注勁兒,恰似在欣賞一件稀世珍寶。
這扇讓關海英魂牽夢繞的皮影窗的故事,要從150多年前說起。集彈唱、操縱、雕刻于一體的望奎皮影戲,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間。當時,大量闖關東的河北移民會聚于此,來自唐山樂亭縣的皮影藝人將它帶到望奎縣,冀東口音的皮影戲便在此扎根發芽。
上世紀60年代,望奎皮影步入鼎盛時期:全縣有近20個皮影戲班子、140多名皮影藝人。每逢農閑時節,戲班便搭臺演出,鄉親們扛著松木凳擠破村口,真正應了“一盞明燈照千古,半寸影人舞人生”的盛景。
19歲的谷寶珍正是在這樣的年月拜入張學文、關興久門下學習皮影戲,成為望奎皮影戲第四代傳人。經過十幾年的精心鉆研,她在冀東小調基礎上巧妙融入東北地方唱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江北派”皮影戲。
在關海英的童年記憶里,母親是皮影隊的隊長。父母經常騎著破舊的自行車,馱著年幼的關海英和沉重的道具箱子,在鄉間崎嶇的土路上奔波。風餐露宿是常事,但母親熱忱不減。她說:“皮影戲能為人帶來歡樂。”每當皮影戲班將至,鄉親們奔走相告,她的喜悅之情堪比過大年。
母親的熱忱讓關海英愛上了皮影戲。她跟隨母親學唱腔,《紅月娥做夢》《三請樊梨花》等經典曲目,早已在日復一日的琢磨中爛熟于心。“母親對我很嚴格,一個調唱不對,立馬從頭再來。”嚴格的訓練換來了扎實的功底,每次關海英登臺,總能贏得掌聲。母親曾評價她:“娃兒音域廣,高音吊得上去,低音也沉得下來,天生是吃這碗飯的。”
然而,在時代變遷中,曾經場場爆滿的皮影戲逐漸淡出大眾視野。關海英為了生計,無奈改行做起美容美發。但母親從未想過放棄,她帶著皮影隊里那些六七十歲的老藝人,四處尋找演出機會。她說:“不能放任這門古老藝術‘沉默地消亡’。”母親摸著泛舊的影人,鬢角的白發像極了影人身上細細的銀線,一針一線,在關海英心里織就了對傳承的執念。
皮影映家風,傳承顯擔當。母親用一生的堅守,在關海英心底種下了敬業奉獻的種子。那些風光不再的日子里,母親對皮影戲的熱愛從未褪色,這份堅持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家風傳承的道路。即便傳承之路布滿荊棘,關海英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因為她知道,母親守護的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精神,一份跨越時光的責任與熱愛。
02
家風延續需守根創新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2013年。母親谷寶珍的皮影隊好不容易獲得縣里的演出機會,卻不料唱女旦的突發疾病。母親心急如焚地找到關海英,眼中滿是懇求:“我的老姑娘,這次可全靠你了!”
關海英毫不猶豫地重出江湖,演出劇目正是《三請樊梨花》。夏天的夜晚,四周漆黑寂靜,皮影幕布透出柔和光芒。臺下觀眾屏息凝神,唯有關海英優美的唱腔伴著鼓鑼聲悠揚響起。
演出中,飛蟲入喉的瞬間,她本能地咽下,繼續演唱。這一咽,咽下生活苦澀;這一唱,唱出對皮影的深情。唱罷,觀眾意猶未盡,呼喚續演聲此起彼伏。喝彩與掌聲讓關海英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她終于明白:自己從未想過離開皮影戲。此后,她接過母親衣缽,將傳承望奎皮影戲的重任扛在肩上。
傳承之路荊棘密布。望著老一輩皮影藝人漸漸彎下的背影,關海英心中涌起緊迫感:若他們離去,許多珍貴的皮影戲將永遠消失。于是,她和母親奔走鄉村,搜集流失民間的傳統影卷,用數字化方式永久保存。
她們還聯合其他老藝人復排望奎皮影傳統經典劇目,通過錄音錄像方便年輕人學習。那時,所有老藝人懷揣同一信念:趁著還能唱能演,爭分奪秒把原汁原味的東西留下來。
要傳承的不僅是劇目,還有傳統影人的雕刻手法。早晨,關海英和母親來到工作室,晨光灑在堆滿驢皮、刻刀和顏料的工作臺上,母女二人開始記錄影人制作工藝,從選皮到畫稿、訂綴,每一步都細致入微。母親一邊示范一邊講解,關海英則認真將工序記錄在筆記本上,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制作中,關海英發現影人的腿不能打彎,嚴重影響靈活性。她皺眉對母親說:“娘,這影人的腿太僵硬了,得想辦法改進。”母親微微一愣,隨即點頭支持。
關海英突發奇想,在影人膝蓋處設計活動關節,并調整操縱結構。她將想法付諸實踐,反復調試后,影人的腿終于能靈活打彎。母女倆迫不及待在幕后操縱新影人,只見它邁開雙腿,動作行云流水,還能翻跟斗。母親摸著它的“關節”感慨道:“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看到皮影‘活’過來。”
千錘百煉的技藝、銳意創新的劇目,背后是關海英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她說:“母親教會了我守根。我想告訴她,還要有新枝,才能開新花。”
2023年,關海英以鄉村振興為題材創作《一片深情》,用皮影戲宣講扶貧政策,助力鄉村振興。在她的影響下,雖然兒子并未選擇皮影戲,但他從縣里的組織部主動申請到鄉下基層去鍛煉,為脫貧攻堅奉獻自己的力量。
當皮影幕布亮起,光影中躍動的不僅是影人,更是一家三代的精神圖譜。從谷寶珍“戲比天大”的堅守,到關海英“守根出新”的擔當,再到其子投身鄉村振興的實踐,家風傳承早已超越技藝本身,成為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