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多年虧損之后,歐洲石化行業正面臨工廠關閉潮的沖擊。
高昂的生產成本和老化的工廠使歐洲生產商舉步維艱,使得該地區越來越依賴乙烯和丙烯等初級化學品的進口,而這些化學品是塑料、藥品和無數工業產品的基礎原料。
英力士創始人拉特克利夫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談到一家石化工廠時說道:“當世界其他地區正在新建20多座裂解裝置時,歐洲卻在夢游般地走向工業衰退。”
歐盟委員會本月作出回應,承諾支持乙烯和丙烯等對其工業具有戰略意義的化學品的國內生產。意大利計劃擴大國家援助,用于工廠現代化改造,并要求公共招標優先考慮歐洲制造的產品——類似于歐盟2023年針對金屬和礦產的立法。
但此舉可能為時已晚,無法扭轉損失。
意大利能源集團埃尼公司工業轉型主管里奇說道,“這就像身處泰坦尼克號,你不能一直否認現實。你必須去尋找一艘救生艇”。
里奇表示,埃尼公司旗下的化工業務Versalis在過去五年累計虧損超過30億歐元(35億美元),因為該公司關閉了意大利最后兩座蒸汽裂解廠,并投資20億歐元用于生物精煉廠和化學品回收。
其他跨國集團,如陶氏化學、埃克森美孚 、道達爾能源和殼牌也在關閉或評估其在歐洲的化工資產。
計劃關閉的工廠大多是裂解裝置——一種將碳氫化合物轉化為乙烯、丙烯或其他主要化工原料的裝置。
歐盟八個國家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關于石化行業的文件稱,到2035年,歐洲可能會關閉更多裂解裝置,導致5萬個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歐盟的工廠主要是中小型工廠,平均利用率低于80%,這一水平被認為是不經濟的。
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的數據顯示,歐盟高達40%的乙烯產能(總計2450萬噸)面臨高或中等關閉風險,其中包括自2024年底以來宣布的停產。伍德麥肯茲塑料和回收市場主管吉爾菲蘭表示:“面臨風險的歐洲裂解廠比例遠高于其他地區。”
【新的依賴】
據咨詢公司ADI Analytics的數據,到2030年,北美的乙烯產能將從目前的5400萬噸增至5800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首席執行官今年5月表示,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中國的乙烯產能將每年增加6.5%,屆時乙烯年產量將達到近8700萬噸。這相當于歐盟目前產能的三倍多。
歐洲政策制定者現在面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要么果斷干預,要么眼睜睜地看著歐洲大陸的化學支柱逐漸衰落。
包括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內的一些國家在3月份的文件中呼吁制定《關鍵化學品法案》,因為歐盟最新數據顯示,該地區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每年都是乙烯和丙烯的凈進口國。
歐盟工業事務專員塞茹爾內表示,布魯塞爾將確定戰略供應和生產基地。
花旗分析師薩茨表示,大多數歐洲裂解裝置的使用年限超過40年,而中國僅有11年。埃尼集團在3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歐洲,使用石腦油生產乙烯的成本為每噸800美元,而在美國,如果使用乙烷,乙烯生產成本不到每噸400美元,中東地區則約為每噸200美元。
一些公司正押注生存。英力士集團在科隆運營著歐洲最先進的石化設施之一,目前正在安特衛普建造一座耗資40億歐元的乙烷裂解裝置——這是歐洲約30年來首座新建的裂解裝置,乙烯年產能為145萬噸。
該工廠預計將于2026年投產,目標是與中國乙烯生產能力相媲美,并以更低的碳足跡滿足當地需求。
在中東,整合正在催生新的全球巨頭。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與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達成600億美元的合并,將組建全球第四大聚烯烴生產商博祿集團。該公司計劃向歐洲出口聚合物,與美國和亞洲公司直接競爭。
分析師表示,歐洲的石化生產不會完全消失,但將成為少數幾家主導企業的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