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晴
清晨的陽光像金色的綢緞,輕柔地鋪在平遙古城斑駁的城墻上。我站在迎薰門下,仰望著這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的千年古城,青磚黛瓦間流淌著時光的痕跡。導(dǎo)游說,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完整保存了古代縣城的格局與風(fēng)貌。此刻,我即將開啟在平遙最美的一天,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踏入古城,腳下是被歲月磨得發(fā)亮的青石板路。導(dǎo)游阿姨告訴我,這些石板是"古城的日記本",每道裂紋里都藏著故事。南大街上,78座古店鋪鱗次櫛比,高屋連脊的明清建筑讓我目不暇接。這里是平遙古城的脊梁,當(dāng)?shù)厝顺Uf"龜背走一走,活過九十九"。空氣中飄來平遙牛肉的香氣,混合著老陳醋的醇厚,構(gòu)成了古城獨特的味道。
第一站是日昇昌票號。推開厚重的木門,一股淡淡的木頭味混著墨香迎面而來。作為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開創(chuàng)了"一紙匯通天下"的金融傳奇。講解員拿出一張仿制匯票,上面的花紋像迷宮般復(fù)雜,"這是最早的'密碼',只有大掌柜能看懂"。站在柜臺前,我仿佛看到當(dāng)年掌柜們撥弄算盤的身影,墻上"謹(jǐn)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的對聯(lián),至今仍透著晉商的精明與誠信。
午后,我來到平遙縣衙。這座占地26000平方米的古代官署,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縣衙之一。我有幸穿上仿制官服,坐在高高的公案后體驗"縣太爺斷案"。原來古代審案如此講究,既要聽雙方陳述,又要看證據(jù),難怪衙門口寫著"明鏡高懸"。監(jiān)獄的圓門設(shè)計寓意"天圓地方",提醒犯人要守規(guī)矩。縣衙內(nèi)的實景演出更是生動再現(xiàn)了古代司法場景,演員們身著古裝,臺詞幽默詼諧,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傍晚時分,我登上6米高的古城墻。城墻周長6.4公里,比北京故宮城墻還要長。站在南門城樓上俯瞰,整座古城宛如一只向南爬行的神龜,3000米的城墻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夕陽為飛檐翹角鍍上金邊,遠處傳來駝鈴聲,仿佛穿越時空的回響。導(dǎo)游說,平遙城墻始建于西周,明清多次維修,是研究中國古代城池建制的珍貴實物遺存。
夜幕降臨,我來到沙瓦劇場觀看《又見平遙》。這場沉浸式演出讓我熱淚盈眶。從鏢師出征前的壯行酒,到王家選妻的驚心動魄;從平遙城的市井百態(tài),到血脈傳承的感人故事,演員與觀眾零距離互動,200分鐘的行走中,我仿佛真的回到了清朝末期的平遙。演出結(jié)束時的"面舞"宏大氣勢,配合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將鄉(xiāng)愁與根祖情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回客棧的路上,我在城墻根下遇見一位用麥稈編籃子的老爺爺。他的手指靈活如魔術(shù)師,轉(zhuǎn)眼間就編出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小魚。"這手藝傳了三代啦!"老爺爺笑著遞給我一只草編螞蚱。捧著這件質(zhì)樸的手工藝品,我突然明白:傳統(tǒng)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而是活在人們手中的技藝與記憶。
這一天,我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平遙古城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將千年的智慧輕輕放進我的心里。那些斑駁的城墻、精美的彩塑、飄香的牛肉、悠揚的駝鈴,共同構(gòu)成了我生命中最美的一天。當(dāng)我離開時,口袋里的仿制匯票和草編螞蚱成為最珍貴的紀(jì)念,提醒我:歷史是我們的根,文化是我們的魂,而平遙,是連接古今的一座永恒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