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我們各自隱藏的疾病;抑郁,我們相當無知的疾病;抑郁,已然越來越年輕化的疾病…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將青少年抑郁癥的防治提上日程。方案要求,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設置心理輔導(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
這個工作方案,功德無量,盡管來得有點遲。抑郁癥正在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僅次于癌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盡管程度不一。數據很能說明問題:2016年10月,重慶某醫學院校一年級新生抑郁癥狀調查結果顯示,輕度及以上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35.9%(財經雜志公眾號2020年9月12日報道);《2018香港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表明,有30%的香港受訪青少年的抑郁指數屬中等至極度嚴重(2018年6月5日大公網報道),這里還不包括輕度。總之大約是“三分之一”,這遠比想象中普遍,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這幾年來,僅僅在我的同事、朋友、學生及其家人當中,就有多位罹患抑郁癥,多人自殺告別了人世。同時,我也直接幫助了多位朋友擺脫了抑郁癥的纏繞,恢復健康,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我研讀過多部有關抑郁癥的著作,其中包括知名媒體人、《中國改革》雜志執行總編輯張進親歷抑郁癥的《渡過》系列;我也陸陸續續寫過十多篇有關抑郁癥的評論。我深深地知道,國人對抑郁癥的認識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很多人根本不能正視抑郁癥——自己不承認,因為有病恥感;外人不理解,因為不具備基本知識。如此這般,抑郁這個健康殺手,必然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名人得抑郁癥的,數不勝數,從林肯到丘吉爾,從托爾斯泰到川端康成,從梵高到海明威,從海子到三毛,從張國榮到楊坤,從崔永元到白巖松等等,真是太多太多;面對“至暗時刻”,有的不幸自殺,有的成功治愈。
抑郁癥首先是生理性的疾病,和遺傳基因有關,和大腦神經萎縮異變有關。抑郁癥當然跟外因——外部壓力有關,但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不能簡單地把抑郁癥看成是心理精神疾病。其實許多抑郁癥患者的思維非常清晰,有的“微笑抑郁癥”患者,外人甚至一點都看不出他或她有什么不正常。
這次頒布的抑郁癥防治工作方案,不僅包括大中學生,也包括孕產婦和老年人。尤其孕產抑郁癥,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年輕的母親為什么會帶著她幼小的孩子一起赴死?絕大多數都是抑郁癥給害的。
面對近年來抑郁癥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在大中學生中進行抑郁癥知識教育,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極其重要,非常必要。在香港中文大學,為了關愛學生身心健康、應對學生抑郁問題,設立了各種專門機構,其中有“身心認知運動中心”,有“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有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與防止自殺熱線等,為需要者及時提供咨詢和治療,及早打斷惡性循環的鎖鏈。無論如何,把抑郁解決在萌芽狀態,就是最佳選擇。
生命在于和諧健康,它有五要素:均衡營養,曠達樂觀,適宜運動,適時休息,有效療愈。抑郁癥可防可治,上上下下真正重視起來,這個可怕的健康殺手必定可以變得不可怕。
徐迅雷
杭州日報評論部原主任
現任首席評論員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兼任專家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浙江省雜文學會會長
杭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所有文字皆節選自徐迅雷著《人生慈行》一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
《人生慈行》是徐迅雷“慈行三部曲”的第三部雜文集,以“公益慈善,護生保障”為主題,分“公益一湛天”“耄耋一柱弦”“護生一葦行”“群己一鶚鳴”四輯展開敘述,作者以簡練的文筆,聚焦公益、老齡、醫療、社會、履歷,說慈善、說老年、說健康、說權益、說初心,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光輝與人文的關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