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當武漢長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下稱 “長江國貿”)的名字與良品鋪子控股股東的位置綁定,這家誕生于武漢的休閑零食巨頭,正站在股權結構重構的關鍵節點。
但就在此之前,廣州一家國資將將公司的控股股東寧波漢意告上了法庭。
突發停牌,控股權生變
7月10日,良品鋪子突然停牌。一則控股股東籌劃重大事項、或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的公告瞬間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一時間,各種猜測甚囂塵上,這家休閑零食巨頭究竟將走向何方,成為眾人熱議的焦點。
一周后的7月17日晚間,謎底終于揭開。
良品鋪子的公告勾勒出清晰的股權變更軌跡: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漢意及其一致行動人良品投資,擬向長江國貿轉讓21%股份,轉讓總價10.46億元;二股東達永有限公司同步轉讓8.99%股權,交易金額4.45億元。
兩項交易完成后,長江國貿將合計持有29.99%股份成為其新控股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將從創始人團隊變更為武漢市國資委。
值得注意的是,29.99%這一數據恰好低于觸發要約收購的30%紅線,這一設計既符合監管要求,也體現了交易雙方的審慎安排。
同時,交易后寧波漢意仍持有17.22%股份,楊紅春將留任高管,這種“國資控股 + 創始人經營”的模式在同類民企引入國資的案例中并不少見,既保障了企業戰略的連續性,也為國資資源的融入預留了空間。
國資入局的底層邏輯
長江國貿的介入有著明確的產業協同導向。作為武漢金控旗下企業,其2022-2024年的業務擴張軌跡清晰可見,營收從383億元增至860億元,凈利潤從虧損轉為5628萬元,核心競爭力集中在供應鏈管理、國際貿易等領域。
這與良品鋪子構建“一品一鏈一園”生態的目標形成精準對接,公司已建立14個專屬原料基地,正需強化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鏈條掌控能力。
從地方發展維度看,此次控股是武漢國資布局食品產業的重要一步。2025年以來,湖北國資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長江產業集團已控股6家上市公司,覆蓋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
良品鋪子作為武漢本土成長起來的零食龍頭,2700余家門店和全渠道布局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網絡,國資通過控股可將其納入地方食品產業升級體系,推動食品大健康產業集群發展。
這種合作模式也契合行業發展趨勢。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休閑零食行業正從產品競爭轉向供應鏈生態競爭,國資的產業資源與民企的市場活力結合,有望打破行業同質化困局。
長江國貿的倉儲物流資源可降低良品鋪子的渠道成本,其國際貿易經驗則能助力企業拓展原料采購渠道,這些都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
“改嫁”背后還有隱情?
實際上,良品鋪子此次控股權變更背后還有一段故事。
今年5月,為了化解自身債務的寧波漢意與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協議書》。廣州輕工作為廣州市人民政府旗下國資企業,對投資、控制良品鋪子表現出濃厚興趣,并約定了盡職調查等相關事宜,甚至在協議中明確了5月28日前對交易股份的優先購買權。
然而到了5月28日,雙方并未簽署相關股權交易協議。
據相關媒體報道稱,此后廣州輕工多次催促卻仍未能達成交易。
7月14日,廣州輕工因股權轉讓糾紛將寧波漢意告上法庭,并申請凍結寧波漢意持有的7976萬股良品鋪子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56.46%,占良品鋪子總股本的19.89%。
對此,良品鋪子向界面新聞回應稱,日前存在訴訟的寧波漢意為本次交易的股東之一,根據律師判斷不會影響整體交易的正常推進,“簡單來說,可能兩大國資都認為(上市公司)是優質標的,交易方在商業談判中出現分歧”。
不過,公告中的“存在不確定性”的提示仍不容忽視。
這場糾紛的核心在于優先購買權的行使邊界,最終需通過法律途徑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而這一過程可能延緩股權變更的完成時間。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企業自身的經營改善。數據顯示,良品鋪子近年業績承壓明顯,2022年至-2024年的營收從94.4億元降至71.59億元,2024年歸母凈利潤虧損0.46億元,2025年上半年預計虧損7500萬至1.05億元。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公司股價較三年前近乎腰斬,反映出投資者的觀望態度。
國資控股能否成為轉折點,既取決于長江國貿資源整合的效率,也依賴于企業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
對于良品鋪子而言,這場股權變更不是終點,而是需要用業績證明的新起點。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