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因雨棚安裝引起的糾紛發生在天山路一小區,在城管社區工作室聯絡員的持續努力下,最終,上演了鄰里互相理解的溫情一幕……
雨季,因安裝雨棚產生的鄰里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當收到一則居民關于違規搭建雨棚的投訴后,天山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立即安排聯絡員前往現場了解情況。
原來,考慮到夏季雨水多,一樓的年輕業主覺得,裝個雨棚可以適當地遮雨。沒想到,第二天,就被二樓業主投訴到了居委會,“雨棚安裝高度距二樓窗臺僅50厘米,過近的間距嚴重影響了正常晾曬,對住戶日常生活造成了實質性妨礙……”
一邊是一樓居民遮風擋雨的需求,另一邊是二樓居民被遮擋的“晾曬權”,如何化解鄰里糾紛,發揮城管社區工作室在基層精準對接投訴熱點,柔性化解矛盾,促進社區和諧的關鍵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首次調解進展得并不順利。一樓業主表示,自己已充分聽取了二樓的意見,主動將雨棚降低30厘米;二樓的老人堅持不同意一樓搭建雨棚,并多方投訴。
面對矛盾現狀,執法隊員始終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并開展調解。
雨棚拆除前后對比
一次次不厭其煩地上門溝通,執法隊員從促進鄰里和諧的角度出發,耐心傾聽兩位業主的訴求和擔憂,他們憑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漸漸消除了雙方的抵觸情緒。
時間一點點過去,通過多次“背靠背”調解,執法隊員聽得出,雙方的態度出現了轉變,愿意從對立轉向為對方著想,這一步,為矛盾的積極化解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執法隊員巧妙解讀相關的法律規定,引入發生在居民身邊相互理解和幫助的暖心故事,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天后,一樓業主主動撥通了執法隊員的電話:“之前發生矛盾是因為忽略了老人的實際需求,我準備把雨棚拆除。”當執法隊員和居委會干部把這個好消息轉達給二樓業主時,老人也表達了真心的感謝。此時,一場可能訴諸法律的沖突,在多方的努力和相互理解下順利化解。
采訪手記
面對老舊小區安裝雨棚等常見矛盾,“城管進社區”的價值在于融入社區基層治理,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法律為準繩,通過換位思考打破雙方的心理隔閡,在堅守法規底線的基礎上,主動尋找情感共鳴點、用情理疏通“梗阻”,實現矛盾化解“最優解”,讓治理既有秩序又有溫度。
如今,城管社區工作室被寄予了更多期待,這個案例展現了城管社區工作室“源頭治理、服務前置、矛盾吸附”制度的強大生命力,是城管社區工作室成為扎根基層的“前哨站”與“連心橋”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源于長寧區城管執法局
撰稿:閆 漫
編輯:竺嘉茹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