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次封王,小米缺席榜單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說實話,第一眼看到《中國創新與突破50強》榜單,我并沒有太激動,畢竟類似的排名年年有,但當我往下一滑,發現華為拿了第一,小米卻沒出現在榜單上,我那一瞬間是真有點愣住了。
不是小米不夠強,也不是這份榜單不夠權威,恰恰相反,正因為這份榜單不是看銷量、不是拼廣告,而是評估一家企業真正的“技術創新力”,小米的缺席才變得特別耐人尋味。
這份榜單上,華為高居第一,榮耀、OPPO、vivo也都在列,唯獨小米,這個曾經最會“講科技故事”的品牌,成了缺席者。這時候你不得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小米的問題,還是這個時代變了?
華為奪冠其實沒什么意外。它能頂著壓力做芯片、搞系統、搞影像,不光是因為它有錢,而是它敢投。2024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1800億,占比超過營收的20%。
什么概念?
就是每賣出5塊錢,就有1塊錢砸進了實驗室。過去10年累計投入1.2萬億,這已經不止是“用錢砸技術”,這是在用信仰堆未來。
而小米呢?
它當然也在搞研發,造車也搞了,澎湃芯片也做了,IoT生態還走在行業前頭。
但這一切,在這份強調“技術突破”的榜單里,似乎沒能打動評審。很現實的問題是,小米這幾年在技術路線上,沒有拿出一個能讓全行業震動的“殺手锏”。
它更多是做了一手好“性價比”牌,一手好“講故事”能力,但在真正原始創新這塊,缺了點“狠勁兒”。
你看OPPO人家不聲不響地搞了自研芯片馬里亞納,vivo也一直在深耕影像算法,哪怕不如華為大張旗鼓,但架不住人家真有東西落地,真有用戶能感知到的體驗差異。
小米現在的問題不是沒實力,而是“實力分散”。你看它同時搞手機、AIoT、電動汽車,哪一個都想拼命抓住,可資源一攤薄,就容易顧此失彼。而且雷總這兩年太強調“品牌形象”,卻忽視了“品牌背后的技術厚度”。
當年小米靠“為發燒而生”站穩腳跟,如今Redmi在沖銷量,小米品牌要沖高端,但到底哪個是核心?說實話,現在的用戶已經有點搞不清了。
再說句扎心的,小米缺席,其實也是整個行業的一面鏡子。現在大家都在高喊“技術立國”“中國智造”,但能把技術扎實做下去的企業,真的不多。別看有的企業今天在熱搜上刷屏,明天如果沒有技術護城河,一樣可能被用戶拋棄。
榜單不是終點,也不是獎牌,而是一面照妖鏡。誰在沉下心搞硬技術,誰在追熱點蹭流量,一照便知。
華為的成功,是一次次技術突圍換來的,是一次次被“逼上梁山”之后的自我突破。而小米的問題,不是沒上榜這么簡單,而是要想清楚:下一輪技術洗牌中,它到底要站在哪一邊。
寫到這,其實我心里還是希望小米能走回來。畢竟它有底子、有體系、有粉絲基礎,但現在這個節點,真的不能再左右搖擺了。光靠講情懷、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真正屬于中國科技的時代,是靠創新堆出來的,不是靠段子炒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