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曼婷)為深入踐行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二十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要求,7月6日,長安大學建筑學院赴陜西西安"筑跡千年·智啟新榫"暑期社會實踐隊正式開啟實踐征程。在指導老師落昊飛的帶領下,10名建筑學子走進西安歷史遺址區,通過實地探訪與多維觀察,為后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創設計積累素材、激發靈感。
圖為實踐隊員出征合影
7月6日,實踐隊首站赴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展考察。隊長秦梓逍引導隊員們沿前殿遺址夯土臺基進行實地踏勘,重點記錄夯土層理、建筑基址等現存形制特征。團隊通過徒步觀察與無人機航拍結合的方式,系統采集遺址全景影像及空間布局素材,為后續文創開發積累第一手視覺資料。
圖為實踐隊員對遺址進行觀測
結合遺址公園展板資料與《周禮》等文獻記載,實踐隊梳理了未央宮“前朝后寢”的功能分區邏輯。秦梓逍現場闡釋了“天人合一”的營建理念,指出前殿軸線與禮制空間的對應關系。隊員們通過測繪建筑遺跡、提煉文化元素,形成包含遺址特征記錄、傳統營造工藝解析的創意素材庫,為文創產品設計提供文化內核與靈感來源。
圖為實踐隊員大明宮遺址合影
在漢城湖旅游風景區,實踐隊重點考察遺址區生態修復成果。水波映照下,隊員們駐足觀察仿漢建筑群的飛檐斗拱,討論"如何通過現代設計語言傳遞漢代建筑的美學特征"。通過對比歷史文獻與現狀景觀,大家對"遺址保護與生態修復協同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圖為實踐隊員漢城湖合影
"未央宮的夯土工藝、排水系統,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實踐隊長秦梓逍在當日總結時分享感悟。指導教師落昊飛表示:"此次實踐重在培養同學們'以專業眼光解讀文化遺存'的能力。通過觀察、記錄與思考,將建筑學的空間分析方法應用于文化遺產研究,為后續文創設計奠定扎實基礎。"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
實踐隊后續將深入西安其他片區,系統整理調研資料,并著手構思文創設計方向。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正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青春視角,讓漢風遺韻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