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熱傳著一則讓人啼笑皆非的消息,說小米 YU7 黃牛們遭遇了“天塌了”的困境,起因是有傳言稱新車登記后六個月內禁止轉二手,這一消息瞬間讓那些企圖通過倒賣新車獲利的黃牛們慌了神。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一傳言實際上是對相關政策的嚴重誤解,其背后真實的情況是針對當下“零公里二手車”泛濫現象的一系列措施。
實際上,小米YU7還在平臺加價出售二手車,一般加價1萬至2萬元出售——鈦金屬色Max版溢價約1萬元,鎏金粉版本更被炒至37.8萬元,較原價暴漲1.6萬元。
這些二手車來源一部分是專業車商在發布會當天就搶訂的首批現車,交付后立即轉手;另一類則是二手車商從首批車主手中溢價收購后再次加價出售,形成“二次加價”鏈條。
再回到所謂的“零公里二手車”,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那些已經完成登記上牌手續,但實際行駛里程極低(通常≤50 公里)甚至為零的車輛 。從法律屬性來說,它們屬于二手車范疇,可從物理狀態看,卻跟新車沒什么兩樣,車膜未撕、內飾嶄新,看上去似乎是消費者撿漏的好機會。但實際上,這類車是行業競爭與政策套利交織下的產物。
這些“零公里二手車”的來源較為復雜。有的是經銷商庫存轉移導致的,車企為了沖銷量,常常強制經銷商超額采購車輛。當車輛數量超出市場正常需求時,經銷商為了回籠資金,就會將多余車輛自行上牌,然后轉賣給二手車商。比如某經銷商原本月銷售能力為 80 輛,卻被迫采購 150 輛,那么多出的 70 輛就很可能通過零公里二手車渠道來處理。還有部分是出口回流車輛,一些新車以“平行出口”名義銷往海外,可當目標市場飽和后,又回流到國內,只能以二手車身份銷售。據相關資料顯示,2023 年中國二手車出口量達 27.5 萬輛,其中 60%-80%為“零公里車”。
數據造假與政策套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車企為了美化銷量數據,默許經銷商“左手倒右手”虛增銷量;二手車商則利用“國三報廢車置換”等政策,每輛車套取 1.5 - 2 萬元國家補貼,進而壓低售價。還有網約車公司因業務調整或資金問題,將批量采購后未使用的新車以零公里二手車形式分銷。
“零公里二手車”的泛濫,給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對于車企而言,這種銷售模式雖然在短期內有助于緩解庫存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壓縮了利潤空間,甚至加劇了虧損,也不利于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產品質量提升和創新研發,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對消費者來說,購買“零公里二手車”看似能在價格上得到實惠,實則隱藏著風險。
比如,消費者可能會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像終身質保、免費充電、道路救援等福利往往僅限首任車主享有,車輛一旦完成首次登記,這些權益就失效了,例如比亞迪、埃安等品牌的三電終身質保均明確要求首任非營運車主。
而且,車輛的質保期限也會縮水,原廠質保從首次上牌日起算,后續買家能享受到的質保剩余時間可能大幅縮短。部分品牌,如小米 SU7,即便宣稱“質保跟車不跟人”,但二手買家若無法確保賬號順利過戶,也可能面臨車輛被遠程鎖定的情況。
長期庫存還可能導致車輛電池虧電、輪胎變形,出口回流車因海外運輸或存儲條件不佳,也可能埋下潛在質量隱患。從行業角度來看,“零公里二手車”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擾亂了新車銷售與二手車交易的正常秩序,造成市場數據失真,長此以往,會誤導資源配置,擠壓合規車企與經銷商的生存空間,阻礙整個汽車產業的良性運行 。
面對“零公里二手車”泛濫的問題,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2025 年 5 月,商務部召集行業機構及汽車制造商召開閉門會議,明確要求強化全流程監管,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旗下雜志《汽車縱橫》曾報道了這一消息,最初該雜志在報道中提及“工信部擬推行‘新車登記后 6 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政策,從源頭阻斷套利空間”,這一表述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傳播,也因此造成了如開頭所說的關于小米 YU7 黃牛等相關謠言的產生。
但在 7 月 20 日,《汽車縱橫 AutoReview》發布了更正聲明,稱此前關于“主管部門擬推新車轉二手政策”的表述不準確,并已及時修改,同時懇請轉發過相關內容的媒體同步更正或刪除。盡管“新車登記后六個月內禁止轉二手”這一政策是烏龍消息,但“零公里二手車”這一行業現象已引起了足夠的重視,相關規范和治理措施仍在持續推進中。
車企方面,像奇瑞、比亞迪等也開始追究經銷商違規上牌的責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還發出倡議,呼吁企業進行良性競爭,避免無底線的價格戰 。隨著監管的不斷加強和行業自律的推進,“零公里二手車”亂象有望得到有效整治,汽車市場也將逐步回歸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消費者在購車時,也需要更加謹慎,仔細甄別車輛來源和真實狀況,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風險中。
鄔賀銓院士:除了華為,其他都在用外國芯片!網友:自主可控才是米國忌憚的原因
零跑朱江明:未來中大型SUV賣五六萬,活下來的車企最多為手機廠數兩倍!網友:先騎二輪,坐等實現!
提到殲-10,印尼軍方發言人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美大使污蔑中國偷竊技術!中國專家霸氣回懟:你們根本沒有我們擁有的技術
巴鐵前外長:我們鎖定了20架印度戰機,只選擇擊落其中6架,我們克制!
雷軍隔空回應余承東,小米和華為在汽車方面接下來的競爭中,你更看好誰?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坦言:美國禁令逼走大量人才,大多去了華為,反倒讓中國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