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U
一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7月22日21時29分,
迎來大暑節氣,
太陽行至黃經120°,
夏已至杪,炎熱至盛,雷雨繁沛,
萬物于酷烈炙烤中恣意生長。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卵化的流螢點亮暑夜腐草
濕熱的土壤孕育蓬勃生機
頻至的大雨送來短暫清涼
北宋詩人梅堯臣有幾句形容苦熱的詩令人拍案叫絕:“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盛夏時節,柴能燃出火,湯能熬成膏,天上的飛鳥嫌棄自己的羽毛,地上的獸類也厭煩自己的皮毛,真是熱得無處可逃啊。
大暑時節為何會炎熱至極?氣象學家解釋,自入夏以來,地表從太陽吸收的熱量越積越多,此時積累的熱量不僅多于夜間散發的熱量,而且這種積累已經達到峰值,所以大暑成為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段。大暑期間,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攝氏度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在南方,多地經受著酷熱和暴雨的雙重夾擊,此時的“濕熱交蒸”可謂是達到了一年中的頂點。
炎夏之日,酷暑難耐,但對農作物來說,就是另一番光景。民間有諺:“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時節的高溫多雨對于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在大自然提供水熱養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時節,萬物盡情享受著金燦燦的陽光,奮力生長。對于南方一些種植雙季稻的地區而言,“禾到大暑日夜黃”,此時是一年中最緊張、艱苦的“雙搶”季節,正所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人們要及時收割早稻,還要兼顧種植晚稻,力求糧食豐收。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生,古人誤認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變的,實際上是螢火蟲在枯草上產卵,在濕熱的大暑時節卵化而出,于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夢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時高溫高濕,“溽暑”便是那種濕漉漉的悶熱,濕氣好像是從地里冒出來的;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過后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時節通常是全年最熱的時候,雨水較多,日曬、暑熱、水濕互結,養生應尤其注意防暑、祛濕、防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劉璐提醒,此時既要預防中暑,也要避免貪涼引起的風寒感冒,同時注意健脾祛濕,養心安神,維護身心健康。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梁瑩介紹,大暑節氣高溫高濕,人體陽氣隨高溫浮散于體表,導致身體內部尤其是脾胃陽氣不足,表現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瀉;濕氣重濁黏滯,易阻礙脾胃運化功能,引發腹脹、肢體沉重、舌苔黃膩;暑熱通于心,易致心火過旺,引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高溫還會擾動心神,表現為焦躁易怒、注意力渙散。
“飲食調養宜以清補為主,兼顧祛濕?!绷含摻ㄗh,適當食用西瓜、綠豆、冬瓜、苦瓜、蓮藕、黃瓜等清熱生津之品或飲用烏梅湯、酸梅湯等飲品以清熱解暑;可以茯苓、薏米、赤小豆、白扁豆、山藥、芡實等健脾利濕食材煮粥,適量食用生姜、陳皮、紫蘇等以溫化脾胃濕濁;出汗多者可喝淡鹽水或米湯;忌肥甘厚膩,避免過食甜食、冷飲。
大暑養生尤其注意
防暑、防濕、防寒
愿您舒心度過盛夏
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李小璐
二審:賈焮瑜 李小璐
終審:劉洋 張巨偉
鄂爾多斯文體交通廣播
東勝區、康巴什區、伊金霍洛旗、烏審旗、準格爾旗、杭錦旗、達拉特旗、鄂托克旗100.8兆赫;鄂托克前旗87.9兆赫;大路煤化工基地90.7兆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