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身后的焦慮:果鏈斷裂與供應商的“集體失速”
如果你最近在關注蘋果的新聞,大概率注意到了一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危機。
這一次,不再是芯片短缺,也不是iPhone銷量疲軟,而是蘋果站在AI浪潮門口卻遲遲不進,而背后的數百家中國供應商,也被這一股停滯的寒流裹挾,陷入一場“掙不開”的集體焦慮。
更令人唏噓的是,在蘋果緩步轉身的當下,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已在AI、折疊屏、新能源等賽道加速狂奔。
曾經牢牢捆綁在“果鏈”上的企業,面對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度綁定關系,開始有些手足無措。
一邊“逃離果鏈”,一邊繼續押注蘋果
先來看一組真實數據。
2024年,歌爾股份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降至31.96%;藍思科技對蘋果的依賴從2022年的71%降至49.45%;領益智造也把蘋果相關營收占比降至22%。
表面看,大家都在“斷奶”。但事實上,這種去依賴過程更像一種“表面獨立”。
例如藍思,雖然對蘋果營收占比大幅下降,但招股書中披露的大量項目投入,依舊圍繞蘋果即將推出的折疊屏產品展開。一旦蘋果真的全面發力,藍思能否“抽身”?
也許答案是:不愿意。
供應商的選擇,往往不像消費者那樣干脆。他們要評估的是風險與機會的對沖,是當下訂單的確定性與未來趨勢的不確定性之間的權衡。
而蘋果的最大問題,在于其慣性思維還停留在“再做一部更好iPhone”的節奏中,面對AI時代的急劇變革,動作顯得遲緩甚至遲疑。
“去中國化”沒那么簡單,蘋果也身陷迷局
有人認為,供應商的焦慮,來自蘋果要“去中國化”。但現實是,這條路蘋果走得并不順利。
即使它不斷加碼印度、越南的產能布局,但生產成本高、基礎設施薄弱、熟練工人短缺等現實問題,讓蘋果發現自己離不開中國制造的深度協同與效率紅利。
2023年庫克訪華,密集拜訪藍思、比亞迪、長盈精密等頭部供應商,被外界解讀為“果鏈回流”的信號。蘋果不是不想分散,而是發現沒人能接住它對質量、效率與保密的極致要求。
這也意味著,蘋果與果鏈的關系,遠沒有“轉身離開”那么簡單。
汽車不是救命稻草,反成“燒錢深坑”
不少果鏈企業開始把希望寄托在新能源汽車上。
比如藍思科技早在2015年就開始押注智能座艙,立訊精密也通過并購快速切入線束、車載電子等核心環節。聽起來很像是一場順利的轉型,但財報數據卻潑下冷水。
以藍思科技為例,其2024年汽車業務收入59.35億元,僅占總營收的8.49%;領益智造、立訊精密在汽車業務的利潤貢獻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仍然來自蘋果的營收,是這些企業利潤的主力來源。
說白了,大家都想“脫蘋果”,但眼前能穩穩給訂單、給現金流的,依然還是它。
AI新風口:誰能成為下一個蘋果?
當蘋果在AI手機、AI眼鏡、AI芯片等關鍵戰場缺席時,供應商們已悄然投奔新巨頭。
歌爾股份成為Meta、華為、小米AI眼鏡的核心代工廠;藍思參與人形機器人研發;立訊精密加碼AI智能穿戴。這些方向看上去新鮮、前沿,甚至足以支撐下一個蘋果的成長邏輯。
不過也不能忘記,從智能手環、AR/VR到元宇宙,每一波技術浪潮都有它的“高開低走”,供應商必須承擔早期布局的大量沉沒成本。
相比之下,真正踩準節奏的,或許是富士康。
它一邊維持iPhone主力代工地位,一邊早早投向英偉達。2024年富士康承接近三成英偉達AI服務器訂單,代工GB200等高端AI芯片,服務器業務有望在兩年內超越iPhone業務。
從蘋果到英偉達,富士康幾乎沒斷節奏,始終站在下一波浪潮的正前方。
寫在最后:果鏈斷裂,沒人能獨善其身
果鏈供應商的焦慮,其實是整個中國制造業轉型陣痛的一個縮影。
曾經高度依賴單一客戶的盈利模式,如今顯露出脆弱的一面。而AI時代的來臨,更像是一場巨浪,把所有靠慣性前行的船只都逼到轉向的關口。
未來還有沒有下一個蘋果?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但可以肯定的是,誰能在轉型中主動出擊、提前布局、合理分散風險,誰才能在下一場產業博弈中站穩腳跟。
就像富士康那樣,不糾結某個客戶強不強,而是堅定地走在風口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